第161章 清河镇小学
小学这个称呼很古老,周朝早已有之,开始并不指后世读书的小学,而是指文字学,周朝儿童入学,首先学六甲六书(六甲指儿童练字用的笔画较简单的六组以甲起头的干支。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所以从前把文字学称小学,“小学”之名即由此而得。
相对于小学,还有一个叫大学,大学作为一种具有高等教育职能的机构,可以追溯到五帝时期的成均和上庠。
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则虞痒近是也”。虞舜时成立上庠,上庠即高等学校的意思;
郑玄:“上庠为大学,在王城西郊。”
以后夏朝的东序,商朝的瞽宗,周朝的辟雍,是当时位于京师的最高学府。
《礼记·王制》记载: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
《大戴礼记·保傅》记载: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蓺焉,履大节焉。
《汉书·礼乐志》记载: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因此在古代,小学是蒙学,用来教小孩子读书识字和学习书写的意思,而大学则是专门用来研究学问的场所,男子成年之后束发履节就可以读大学,算是高级知识分子了。
当然,为了彰显儒家流派的学问很高,孔子的学生曾子编写过一本著名的传世作品叫《大学》,在书里面详细的归纳整理了儒学三纲八目的儒家要义,让儒家慢慢发展出来一整套的详细理论,而这些理论在汉朝之后因为适合帝王治国的方略,因此儒家被确立为一种国教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而经过后世儒家弟子的继承和发扬,最后弄出了一个变态的三纲五常的理论,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孔老夫子的原始理论被弄的面目全非,中国人的思想彻底就被儒学禁锢了,特别是到了宋朝时期,经过朱熹的重新整理和注解,提出三纲五常的理论之后,儒学再次升级成为一整套严格的体系,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而儒学也详细的把中国人平日说话行事走路甚至是夫妻半夜圈圈叉叉都规定的事无巨细,一旦不合乎规定便是大逆不道,到了明朝更甚,就连皇帝要和自己的妃子快活都有严格的限制,因此明朝的皇帝都很不快活,在一帮儒生的监视下,一个个都不愿意上朝,一点儿不对就会被满朝大臣喷,喷的越发颓废了,干脆当木匠,当道士,当缩头乌龟,反正大明王朝名义上是朕的,但朕管不了,你们爱咋着的。
好吧!一不小心又扯远了!
中年人虽然不知道这个清河镇小学是什么意思,但看里面都是一群儿童,大致也能猜到,这里是个学堂,只不过在这个偏远山区的偏僻乡镇,竟然能够见到学堂,自然是惊奇无比。
“咳咳,请问小学的夫子在么?”中年人走进去之后,对着一群孩子亲切的问。
“陈老陈老,有人找!”几个十岁左右的孩子扭头冲着站在屋檐下的陈老头儿大声喊。
陈老头儿看着这个文士打扮的陌生中年人,也不敢怠慢,赶紧走下来拱手说:“老朽便是清河镇小学的教授陈泊年,请问你是……”
“哦,鄙人赵擎,路过此地看到这里热闹非凡,特地进来看看,没有提前通秉,还请陈老夫子恕罪!”中年人赶紧拱手回礼。
“呵呵,无妨无妨,今日恰逢集市,自然热闹,方才也不过是一群孩子玩闹游戏罢了!”陈老头儿摆摆手,“有客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既然是路过清河镇,也不忙走,老朽自然要招待一二,请郎君随我去餐厅歇息饮茶休息一下!”
陈老头儿说完做个请的手势。
“那就恭敬不如从命!”赵擎自然欣喜的一口答应。
在陈老头儿的带领下,赵擎跟着走到旁边一个凉棚,里面摆放着六七张长条状的木桌,而且还有树桩做的高凳,一排摆的整整齐齐。
“有客远来,速去弄些凉茶来解渴!”陈老头儿很轻车熟路的吩咐一声小学食堂的帮工,然后邀请赵擎坐下后捋着白花花的胡子笑着说,“偏僻乡村,条件简陋,还请赵郎君不要见怪!”
“不敢不敢,老夫子言重了!”赵擎赶紧拱手,坐下之后转头四顾,满脸都是惊奇之色,看完之后忍不住问:“老夫子,这食堂乃是何种设施?有何用处?”
“食堂者,食者聚集之堂也,就是小学孩童和教习就餐之地!”陈老夫子很得意的解释。
食堂这个名字很好理解,一听就知道是吃饭的场所。
小学也就二十多个孩子,加上三个老夫子和牛全几个老师,还有懒得自己开火做饭的陈旭和牛大石两人,平日吃饭也就二十多个人,不过因为食堂的饭食味道比较好,菜品花样也比较多,因此镇上一些乡民偶尔也会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