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八章 去处

第四是伦理学,这是华夏文明的拿手好戏,理学的任务,是要将理学的认识论和伦理联系起来,寻找华夏伦理产生的根脉和发展进程。

这点也非常重要,首先是拿出立足于农耕的文明,就是华夏伦理产生的原因,进而与如今的其它国家民族找出思想根源上的区别,体现出优越性。

这是用于以后的思想武器,等到有足够的力量欺负人的时候,这就是一面大旗——救他国人民于水火,救他国人民于粗暴野蛮。

第五是美学,这是艺术的哲学,也是渗透到宋人骨子里边的东西。

最顶尖的人物,就是自家人——大侄儿苏轼。

所以这个任务直接丢给他,这娃一个人在这方面的能力,足以挑战整个世界。

这个体系,苏油从来没有想过要自己独自来完成,这将是一本煌煌巨著,以后还将由当代的大擘们从各个分支分列专著,予以阐述,越发展越精深。

因此虽然体系庞大,字数繁多,但仍然只是一个框架性的东西。

名字非常简单——《原理》。

原是动词,探究,推究的意思。

听闻新党正在组织推出《三经新义》,苏油不禁嗤之以鼻。

他要做的,是总结归纳,追溯重构华夏人的思想体系,其中也包括王安石,包括吕惠卿,包括王雱。

这件事情苏油只是给出研究方向,具体由张载亲抓,各有能人负责一个方面,随后的诸学科之间的联动和串接,又落回到苏油和苏小妹,陈昭明身上。

苏油在朝堂之上,尚不能和新党抗衡,但是在这方面的资源,却能远远甩出王安石几条大街去。

不是苏油太厉害,而是王安石不珍惜。

苏油联系的很多人,曾经是王安石的知己好友,师长亲人。

王安石的体系,是封闭的,独裁的,苏轼就曾经毫不客气地评价——王公之学,非不善也,惜不容人。

苏油的体系,则是开放的,包容的,其研究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也是苏油区别于王安石,甚至之前华夏各位学问大家的基本所在。

说白了,蜀学思想体系里边,就只有一个“情理论”,是他自己的创见,其余都是大家论道的结果。

不是一个人的独立思想,也就更容易为绝大多数接受。

这套思想体系,今后会有无数的人来认同它,充实它,完善它。

如今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活跃的第二个时期,从王安石准备打着“一道德”的旗号进行思想钳制起,就注定了他的失败。

这是主动放弃了知识分子阶层的支持。

而不管苏油承不承认,想不想改变,“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就是目前大宋的政治基调。

这个基调王安石不去把握,苏油也就只好捡起来,免得便宜了别人。

对苏油来说,这同样是一锅夹生饭,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光环加身,但是说到底,还是太年轻。

其实苏油内心里,政治家和思想家,也应该是分开的。

但是无奈大宋如今就吃这一套,因此苏油只好承担起来,分饰两角,同时疯狂地寻找各方力量的支持。

好在这些有能力的“各方”,被王安石打压了四五年,无意中驱使着他们向苏油的体系靠拢。

苏油如今有蜀中的绝对支持,有陕西的政绩打底,有荆湖新地的开拓中与新党的势均力敌。

还有两浙这个传统同盟地区,和各大煤铁重要产地。

有皇家理工学院,有慈善基金,有新军火器,至少可以得到宗室的支持,让两宫和皇帝至少做到不偏不倚,两不相帮。

所以苏油已经不用再藏着掖着了,可以在大宋试着发出自己的声音。

……

汴京,司农寺。

王安石和吕惠卿在这里商议政务。

熙州南北关及诸堡砦正在修筑,王韶在进行下一波军事准备;河北大蝗,旱灾已经开始有了苗头。

新党在把控奏报口径,害怕赵顼得知实情。

失去赵顼的支持,新法绝对会雨打风吹去。

苏油曾经警告过新党,别看丰年闹得欢,小心灾后拉清单。如今看来,日子渐渐逼近了。

而且在这样的节骨眼上,苏油进京!

吕惠卿拱手道:“相公,苏明润已经到了郑州,不能再犹豫了。”

王安石有些犹豫:“吉甫,你觉得,太常寺卿,在陛下那里能通过?”

吕惠卿说道:“苏油可是待罪之身。”

王安石举手:“此话休提,要没有苏油这个‘待罪’,如今待罪的,就已经是老夫了。”

吕惠卿叹了一口气:“这样就难了……”

突然眼睛一亮:“相公,如当年苏轼那般处置如何?”

王安石只记得私盐案,怒道:“你们想构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