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秋日风盛。
几人走在山间小道上,两侧红叶黄树,天地辽阔,遥远的紫禁城被笼在雾中,瞧着格外地壮观。
赵云惜在琢磨着土豆红薯的事。
几人坐在凉亭中,她沉吟着开口:“红薯之类,种植容易,然而……推广很难。”
作为外来作物,在没有上帝视角,明确知道肯定很好的情况下,说服百姓放弃稳妥的麦、稻,来种红薯玉米,对他们来说,是非常艰难的决定。
再有就是臣子、乡绅的阻力。
赵云惜头疼地捏了捏眉心。
如果强行推广,那就是抢百姓的地,层层加码下去,等到了乡间,会变成什么样,就有些不敢想了。
赵云惜戴上痛苦面具。
“我感觉,真要推广的话,怕是要帝王召令和户部统筹……”
在她话音落下时,张白圭沉吟片刻,笑着道:“我倒是有些小想法,帝王诏令不难,难得是户部统筹。”
“我想着,新作物推广和开荒一样,免税三年,再就是每个县每个区域的种植指标……”
张白圭絮絮说着,眉眼间陷入思索,他喃喃道:“那怎么验证成果呢,若是和官员政绩挂钩……考成法许是能行。”
赵云惜听到考成法,心头一跳。原来他这么早就开始思索这些了。
既然说起这个话题,众人便顺着思索起来,叶珣也补了一句:“还可设置巡农官,各地指导、巡逻……”
张白圭颇觉有用,点头称是。
现在最紧要的问题就成了种子不够的问题。
赵云惜想啊,那没办法,就算培育种子,也需要三年左右,并非短短时辰就能办到。
“天色不早,先回家吧,琢光还在家中,她一人定然无趣。”赵云惜说着,去折了好些树枝,拿回去插瓶。
琢光刚生完,身子弱,不能出来看这漫山遍野的秋光,她带回去给她看。
张白圭伸手接过,看着大把的红叶,眉眼微弯,笑着道:“还是娘想得周到。”
赵云惜哼笑:“那是!”
她扶着白圭的胳膊,慢慢往山下走,有些唏嘘地赞叹。
到时候将避孕方式写下来给琢光看,看他俩自己商量了。
生孩子太耗气血了,有个孩子就够了,但具体他们自己做决定。
她这个老太太还是回家种土豆。
没想到。
“啧,一生爱种田。”她小声嘀咕。
其他人:“……”
那确实挺爱种田,小院子都快不够住了,还要种一把葱,薅着吃。
回家后,顾琢光果然喜欢那一捧红叶,清洗后插在花瓶中,稀罕地左看右看。
赵云惜见她喜欢,这才高兴道:“白圭给你折的,他说你生孩子辛苦,时下身子弱,不能和我们同游,便给你捎一捧秋色回来,待明年你身体好了,便带你一起去玩!”
张白圭欲言又止。
看着顾琢光瞬间迸发出晶亮眸光的模样,那万分快活的模样,让他心中五味杂陈。
下回,他记着了。
握住妻子的手,张白圭眉眼微弯。
“你喜欢就好。”
他跟着娘亲,也能学来很多人情世故。
他少年心性,从不肯关注家中妻子是否开心,如今才知,这样简单的一捧红叶,她都十分喜欢,是他做的不够多。
赵云惜坐着喝茶。
深藏功与名。
而王朝晖正坐在旁边侍茶,眉飞色舞地跟她讲着市井趣闻。
赵云惜听到兴起处,没绷住大笑出声。
他诚心想哄她高兴,更是口若悬河,妙语连珠。
一旁沉默寡言的叶珣:……
“喝水。”
他视线转向眉眼盈盈的姐姐,也跟着弯了唇角。
她喜欢就好。
王朝晖嘻嘻笑着,接过茶盏一饮而尽,快活道:“果然还是别人家有意思。”
其实他家也很有意思。
现在个个是好人,见了他,有一箩筐都装不下的好听话。
引经据典,用词考究。
他跟又上一回讲义课似得。
就连状元郎说话都没他晦涩难懂。
他这才知道,王家有这么多读书人。
*
赵云惜正在吃饼。
新出烤炉的香饼,上面还挂着芝麻粒。她用荷叶托着,边走边吃。
正对上李春芳震惊的眼神。
她瞬间也震惊了。
不是她就吃个烤饼,怎么还遇上熟人。
“李大人,安好。”她客气地挥挥手。
她在江陵养成的毛病。大家过早时,提着就吃了,她都练成了边走边吃的神技。
但京城没这个习俗。
她默默收起烤饼,假装自己什么都没吃,再故作矜持地擦拭唇角。
“赵夫人。”李春芳也客气地回了一句,声音一如既往得温和。
赵云惜满脸乖巧:“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