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387章 反响与争论

“一出戏剧若能使观众沉默, 那便是成功的;若能令全场屏息,连心跳都仿佛停滞,那便是伟大的。《伊莲和兰伯特》便是这样的戏剧。”

首演回来没过几天, 嗅觉灵敏的报纸便已纷纷刊登出《伊莲》的最新评论文章,剧评人们似乎都急于为这场“三部莎比亚剧作”的输赢选边站定。实际观看过演出之后,威尔斯更有兴趣看看这些文章是怎么评价的了。

“一切都与现实交织得令人战栗。如果说剧院的舞台是世间万象的缩影, 那么《伊莲和兰伯特》无疑是它最黑暗、最浪漫的篇章。”来自《戏剧周报》的评论站在赞扬的这一边,不忘谈及舞台效果——

“布景机关精妙绝伦, 墓穴的开启与闭合十分流畅,蝙蝠的出现更是匪夷所思。据本报记者探访舞台幕后得知, 剧组采用了罕见的高速绳索滑轨系统,使机械蝙蝠能够逼真地掠过观众席, 配合隐形线索的操控, 使其飞翔姿态近乎真实。风机、喷水装置、雷电光效无不体现出技术团队的匠心独运。”

“机械蝙蝠?”威尔斯困惑地自言自语, 他可是亲眼看到过那两只蝙蝠,看起来和真的一模一样, 居然是机械制作的?“欢乐剧院的幕后团队居然那么厉害吗?”

不过想想去年亡灵游行的那尊“奥特曼”,他似乎又能说服自己, “连超人都能制作出来,做两只蝙蝠又有什么难度呢?”

不过,除了对技术能力的评价,更多报纸都在谈改编的结局。

“伊莲在风雨交加的墓园中, 毅然跃入坟墓的那一幕奇观,足以被载入戏剧史册,灯光、布景、机关配合得天衣无缝,使人恍惚间生出一种错觉——兰伯特的亡魂正在彼世迎接她。”这篇来自《时代报》的文章毫不吝啬自己的夸奖,“没有冗长的对白, 没有刻意的煽情,一种无法言说的情绪弥漫在剧院里,令人悄然落泪。最好的戏剧便是如此,它不教人悲伤,而让人心碎。”

威尔斯的目光在那段评论上停驻良久。他记得这位评论人,上一次在专栏中评价德鲁里巷剧院的新剧目时,毫不客气地讥讽它“无聊、千篇一律”,而谈及环球剧院时,甚至直言“这种老掉牙的东西早该在上个世纪消亡”。然而,这一次,他竟然对欢乐剧院的作品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不过,这位评论员是公认的喜爱“新潮”,如今对《伊莲和兰伯特》大加赞赏,倒也在情理之中。毕竟,他恐怕做梦也未曾想到,这部戏剧竟能被改编得如此惊世骇俗。甚至连威尔斯自己都不得不承认,与那震撼人心的结尾一幕相比,原作中殉情结局似乎也黯然失色了几分。

该怎么说呢?如果说原作是命运的捉弄让人难以抗拒,那如今的改编,更像是以生命去抗争命运,以死亡反抗既定的安排。这种不愿屈服的精神,倒正与当下时代对于理性的追求不谋而合,难怪剧评家们如此推崇。

“确实,”威尔斯思忖着,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感悟,“从前,戏剧的悲剧总逃不过命运的桎梏。从四大悲剧作品开始,主角们在强大力量面前的无力挣扎,成为剧作家的恒久主题,深刻影响了后世创作者,但欢乐剧院并不一样。”

他回想起过去几部戏剧的女主角,她们似乎总有某种独特的抗争精神——只是藏在浪漫爱情的外壳之下。怀特的丈夫死后,她去湖中仙女那里索要生命泉水,不惜大打出手,最终成功复活爱人;当教士带走她的丈夫,她竟敢径直上门讨回。埃莉诺的故事也是如此,在姥姥的威胁下,她曾违心地害人,但只要稍有一丝机会,她便毫不犹豫地反抗,哪怕她的小命在对方手里,也不愿屈从。

但这部改编的剧目,或许有了原作的对比,能让人更明显地发现这一点,比起原作中男女主角因命运的捉弄而阴差阳错地死去,这部改编赋予他们更顽强的意志。兰伯特的死,不是命运的无情摆布,而是他主动以死明志的决定;伊莲的殉情,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她自我意愿的体现。

正因为这样的勇气,这种情感的爆发才让观众们久久难以平复。

“真不知道欢乐剧院的剧作家是何方神圣,”威尔斯感叹道,“要是能和她认识探讨一番就好了。”

不过,虽然不能和剧作家认识,但因着《伊莲》的上演,卢恩顿顿时变得格外热闹,三部莎比亚剧作同台竞技,让许多赌徒下场,有的赔得倾家荡产,有的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比起赌局,沙龙与社交聚会的热度丝毫不逊色。从贵族府邸的晚宴到文学沙龙的雅集,人们的话题早已不再局限于德鲁里巷剧院和环球剧院,欢乐剧院才是时下最炙手可热的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