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三百九十八章

这件事情还要从朱佑樘在文华殿召见新任兵部尚书刘大夏问政开始说起。

陛下一共问了三个问题, 刘尚书回答得极好,但也非常得罪人。

第一问:各路兵马屯兵问题。

刘大夏答:“北以宣府为辅,使守北门;东以蓟镇为辅,使辽左关隘, 西以易州为辅, 使守紫荆;南以临清为辅, 总扼山东、河南之中, 再南屯兵于徐州,守两京咽喉。”

这是中规中矩的答案, 前任阁老丘睿也说过差不多的答案, 朱佑樘知道是个好办法,却一直难以推行。

所以第一答是为了引出下一问。

第二问:各地兵源不足,又何解?

刘大夏面无表情说道:“临近京师的各镇皆有军卒在京操练, 人数众多, 不如直接把人送回去。”

皇帝为难, 犹豫, 心中不安。

刘大夏见状, 心中了然, 但还是继续直言:“保定在京师操练的军卒就有万人之多,他们既无日常训练也无战备需要, 但不得不长期滞留此处,原因是这些军卒大多正在被勋戚大臣强征劳力,修建花园房屋等等, 苦不堪言,算起来, 因此的逃兵, 人数比战时还多。”

“人力如此宝贵, 却耗费在这里,导致边境空虚,实在是得不偿失,本末倒置。”

刘大夏义愤填膺。

朱佑樘犹犹豫豫。

这事朱佑樘也干过,强征兵卒修建园子不需要额外花钱,且士兵们大都身强力壮,干活极快,是免费的劳动力,谁不喜欢。

“若是真要发还原处,只怕要得罪不少人。”朱佑樘委婉说道。

刘大夏正直:“为国办事,又有何惧。”

朱佑樘是个听得进话的皇帝,也知道刘大夏说的很有道理,所以想了想也跟着点头应下:“那此番工作就有劳兵部牵头,佥点后发还各镇,以充兵数,只是这个罪名只怕要先生担了。”

刘大夏自然是大夸特夸陛下神明,直逼太祖太宗之英武,读书人夸人,那肯定是连说十句都不带重复的。

朱佑樘被夸得心中高兴,又不好意思表现出来,只好转而第三问:这几年荒年不断,民间强盗四起,卿可有解决之法。

刘大夏又开大,矛头直指各地强征工役,特强调京师大兴土木的工程。

身后的陈宽脸色都变了:“大胆。”

刘大夏看也不看他:“微臣只是就事论事,并无特指。”

朱佑樘叹气:“朕请你来,就不怕你出言犯了忌讳,继续说吧。”

“除了此项问题,传升的文武官员,工匠能人也是一大消耗。”

关于这一点,朱佑樘倒是非常有发言权,仔细解释着:“实非我不愿意罢黜,实在是这些人都是为了褒奖有用之人,为安抚社稷,让他们尽忠朝廷,非为他,为他背后之人。”

刘大夏一本正经说道:“今日之言并非要废除传升官。”

“那……”朱佑樘不解。

要把那些传升官都赶走,简直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只要有人谏言,大都能说道这个事情,且颇为义愤填膺,只是一直没有起任何作用而已。

“是为国库支出之问题。”刘大夏说,“如今虽有琼州海贸的增益,且各地清丈土地略有丰收,去年两税增多,但总得来说,边境四处用银,百姓生活人穷财尽,如今传升官每年发放俸禄,就要好几万两白银……”

他一顿,又继续强硬说道:“既有殊荣那就不能要求高俸,人人皆知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传升官一无煊赫家世,二无过人才华,如何能两者兼备,有伤天伦。”

朱佑樘眉心微动。

“除主官、管事之外,照常发放俸禄,其余人等不再支给。”刘大夏掷地有声。

朱佑樘心软:“这是不是断了他人的生计。”

刘大夏面无表情说道:“能得传升官的,有几个是家中无钱的,真有为难之处,也该走一条脚踏实地的路,朝廷恩荣,自然会竭力帮扶。”

朱佑樘没说话,一脸严肃,还真的开始思考起来。

“那具体裁减哪里?”他过了一会儿又问。

“陛下立号至今,内府各监、局招收的匠人,光禄寺招收的厨役,每处都能多达至万人。这些匠人厨役每人每月支米已增至一石多,一人一年至少需二十石,按照如今市场米价,一斤米三文钱,一个人一年就至少需要九两,这还只是一些匠人厨役,如此损耗国库,不若命科、道及部官,拣选堪用者,其余人皆发回原籍,也算是减轻国库压力。”

朱佑樘点头同意,继续问道:“可还有其他?”

刘大夏毫无畏惧,得罪完外面的人,就开始收拾内官了。

“皇城各门、京通二仓、水次诸仓、坝上各马牛房、甲字等库、上林苑、内府各衙门等等管事内臣,近年来已增至数倍,宜裁革。”刘大夏直言不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