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她一番动作甚是流畅自然, 甚至面上也看不出任何勉强的意思。

众人几乎是愣怔着看着她,几乎不可置信,眼前这个看着漂亮矜贵的姑娘, 会面不改色地喝下那碗脏兮兮的粥。

明姝将目光重新落在了那个妇人身上,语气严肃:“带下去, 她这几日贪了多少粥米, 都让她尽数补上。”

而那妇人嚅动了下嘴唇, 想要说什么,却被明姝极为严厉的目光骇住。

不单是她如此觉得, 在场者皆有所感:这小姑娘气势好生吓人!

看那妇人被带走,队伍中一些同样是想占便宜的人不由瑟缩。

他们还不如那妇人胆子大,能白占便宜是好事,可若是为了那便宜要同官老爷们对上,那就不值当了。

在抓出典例杀鸡儆猴后, 而后便陆续有人悄悄退出了队伍, 排队的秩序也好上了许多。

此事在城中颇是引起了一番风波, 不少人都有听说,南巡队伍里还有个性子执拗冷傲的姑娘, 气势言行都甚是凛人,只把那撒泼讨巧的逼得哑口无言。

而身处议论漩涡中的明姝却表现得不甚在意。

在驿馆安定下来后,除了日常的读书学习,明姝将更多的心思都花在了农学课上。

经了这么些事,她大致得出来个认识:贫穷滋生罪恶。

而脱贫第一步,便是要吃饱穿暖。

系统所提供的农学课程中的许多知识都是要远远领先于这一时代的,若她能学来个五成, 也能为当前的农事带来不少裨益。

单是理论上的学习未免浅薄,明姝便生出了去田间看一看的想法, 若是可以,还能继续她在村庄里未完成的育苗实验。

她很快便付诸了行动,三天两头便往郊外农田跑。

三皇子讶然:“那有什么好看的?”

同行负责的李翰林亦觉得她身为京城贵女,却整日抛头露面,行走于乡间田野,实在是过分离经叛道。

可又转念一想,和这姑娘一般年龄的贵女恐怕都守在闺阁预备出嫁了,可她却跟着他们一群人跑到了南方来,这哪里是寻常姑娘能做得出来的事。

况且,李翰林回忆起在出行前景帝同他的吩咐,心里愈发释然。

皇上会破例让她跟着他们一行南下,自然是有所考量的,而那背后的原因他也是隐隐能猜到一二……

有这份皇上的青眼在,这沈小姐又哪里需要担心前程。

明姝实地勘测了堪州的农田布局状况,在联系系统农学课所学的知识后,将农田格局上存在的问题和弊病同州里负责分管农时的官吏进行了商讨。

堪州冬季多有冰雪,先前那庄稼遭毁,就是因为那积雪消融,水泛农田而不得排遣。

于是,在明姝提出建议、一众人对此反复推议后,整农田、通水渠的工程便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在以农为本的古代社会,农桑之事是立国根基,凡于振兴农桑有功者,皆是于社稷有功者。

而在这一过程中,明姝并未掩存在感,与人商议之时锋芒毕露,对自己坚持的观点据理力争,时常用典据堵得李翰林几人哑口无言,只能在心底生闷气。

生完闷气后才想到,他们这是在和一个小姑娘较劲,就这样还没说得过人家,瞬时更憋屈了。

变化往往都生于潜移默化中。

若说在之前,他们还总是想着她是个小姑娘,以前辈的身份自居自傲。

可随着接下来的许多共事,这种自傲便消去了大半。

商讨南巡事宜时,明姝总能提出许多颇有建设性的建议。

她思维开阔,敢想敢说,同时文字功底也很扎实,起草总结的相关文章都颇为凝练。

渐渐地,她便接手了不少原本队伍里随行学士的任务。

在忙于公务的同时,她亦笔耕不辍。

五月作《桑》;

六月作《时令》;

七月作《悯农曲》……

原先需要咬上半天笔杆子才能憋出来几句话的她,现在却能乘着意兴,文不加点。

随着这些言语朴实、情感真挚的诗作于民间广为流传,沈明姝这个名字也传入了更多人的耳朵里。

至此,明姝才深深地明悟了一个道理——脱离现实土壤,是开不出文学之花的。

仅凭她先前那十几年的阅历,哪怕读再多的书本,也很难创造出什么深刻的作品。

也正是这时,她才明白过来,景帝所给她的这一机会是何其可贵。

=

时至初秋,当农田里第一茬作物成熟的时候,京城里催着他们返程的消息再次传来。

其实早在坠崖一事后,京城便发来过想要他们提早返程的消息。

谢嘉言毕竟是齐王府的独苗,若真在外出了什么事,后果是难以设想的。

先前他已经修书一封稍作拖延,此番再有催行便不好继续拖下去。

于是,踩着九月的尾巴,一行人踏上了归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