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十二回解脱尘丝 仗他幻剑擘开世网 奉我灵旗(第12/16页)

卫天元暗自想道:“是啊,那时我又怎想得到会碰上一个上官飞凤,又与她结下了生死与共的友谊?最后我还向她求婚!”

姜雪君继续说道:“所以说成语有言:事过情迁。佛经有云:情随实变。天元,你说句老实话,如果要你抛开上官姑娘,你是不是也觉得于心不安?”

卫天元一阵迷惘,半晌说道:“我、我不知道。”

姜雪君喟然叹道:“我们的往日之情有如流水,抽刀断水虽不可能,但水流已经改了方向了。水上的波纹更是虚妄假相之波。天元,一个人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她自问自答:“就是心境安宁。所以请你别强逼我从慧净再变回姜雪君了。要是我变回姜雪君的话,不但我于心不安,你和上官姑娘恐怕也要苦恼终生的!”

忽听得有人口宣佛号,跟着念一段经文:“一切有情(按:有情即众生),皆有本觉真心,无始以来,常熨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亦名佛性,亦名如来藏……但从妄处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相,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

声音远远传来,人却不见。姜雪君趺坐合十,说道:“多谢师父教诲。”那声音道:“慧净,你真懂了么?给我道来!”

姜雪君道:“斩无明,断执着,起智慧,证真如!”那声音道:“对,我给你取名慧净,就是这个意思。”那声音道:“你既然懂得,那还多说作甚?”姜雪君道:“是!”闭目趺坐,状似老僧入定,再也不理睬卫天元了。

卫天元心想:“是啊,我若纠缠下去,那倒真是虚妄执着了。”他对玉清神尼所说的经文虽然似懂非懂,但他却懂得姜雪君此刻的心境了。她的确是已经得到了安宁了。

卫天元悄悄走出幽谷,虽然不免有点黯然,但也似乎有点轻快之感。这两种感情本来是矛盾的,但在他的心里却统一起来,连他自己也觉得莫名其妙。但他的心情却确是这样。

卫天元走出幽谷,迎接他的是灿烂的阳光。他心中的一点忧郁,也像淡云遮不住燃烧的太阳了。

姜雪君已经给了他一个答案,现在他想要知道的就只是另外一个答案了——

飞凤飞向何方?

白驼山僻处藏边,卫天元下山之后,走了三天,方有人烟。但却打听不到上官飞凤的消息。

第五天他到达一个名叫日喀则的城市,边疆的“城市”,不过是人口较多,有些商店的地方罢了。

他踏入市区的时候,街头有两个孩子正在兴高采烈的谈论一件事情。

“小达子可真是交上好运了,想不到那个军官也会给他银子!”

“你只知羡慕人家的福气,你家却为何不肯收留那个汉人姑娘?”

“那汉人姑娘满面病容,爷爷是怕她病倒在我们家里。怎知病人也会变作财神?”

“是呀,财神上门,你们却把她赶走,那还怪得了谁?”

卫天元不懂病人和军官把银子给小达子这件事有何关系,但“汉人姑娘”这四个字吸引了他的注意,于是就走过去问那俩个孩子是怎么回事。

那两个孩子道:“我又不知道你是什么人,为什么要告诉你?”

卫天元笑一笑,说道:“我是那位姑娘的朋友,我给你们每人五钱银子,谁说得详细,就再加五钱银子。”

那两个孩子当然争着说了。

卫天元从他们凌乱的叙述中,加以整理,拼凑出整件事情的经过。

那汉人姑娘病倒在这小达子的家中,已经有两天了。今天一早,她想吃点稀饭,给小达子一串铜钱,叫他买两斤米。日喀则的居民是吃麦粉做的馍馍的,很少人吃米。只有一间商铺有米卖,价钱卖得很高,一串铜钱不够买两斤米。忽然有个军官进来,替小达子付了米价,而且还给了小达子三钱银子,要小达子带他去看那位姑娘,因为他是那位姑娘的朋友。

卫天元心跳加速,连忙问道:“你们知道小达子家住哪里吗?谁带我去,我给一两银子!”

“我去,我去!”两个孩子争着说道。

卫天元给了他们每人一两银子,就让他们带路。走出“市区”没多久,两个孩子指着一座毡庐说道:“这就是小达子的家了。”“毡庐”是藏人居住的“房屋”,屋顶是用厚毡铺的。但与一般帐幕又有不同,墙壁则是泥墙。

卫天元好像听得有点奇怪的声音,说道:“好,多谢你们带路,我自己会去找她,你们回去吧。”他们站立之处,和那座毡庐的距离约莫还有百步之遥。卫天元却已听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冷笑声,但却并不是上官飞凤的冷笑声。

不错,那个满面病容的“汉人姑娘”不是别人,正是上官飞凤。

她是怀着一颗破碎的心走下白驼山的,十多年从没生过病的她,忽然在途中病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