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第8/9页)
谷雨生当即找来秦主任,要他拿着这幅对联去找张校长,就说是专为校庆所撰,要他设法交给袁老师,请他过目斧正。
不出两天,秦主任和张校长就屁颠屁颠跑了来,告诉谷雨生,袁老师一见这副对联,就赞不绝口,说是这个年代还能看见如此上乘对联,真是大幸。当听说作这对联的人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袁老师更是惊讶了,万万没想到当今之世还有功底这么深厚的旧学后生,表示一定要跟撰对联的年轻人一见。谷雨生这才想起他见到这幅对联时,也没问过为谁所作,这一下袁老师要见此人了,才对沈天涯说:“不是你写的吧?”沈天涯如实作了回答,说:“我这就邀请游长江到昌永来一趟。”
谷雨生也是急于求成,要沈天涯立即打电话。沈天涯拨了游长江手机,不想他正在九寨沟参加一个会议,要半个月才回得来。谷雨生只想马上就把事情办成,哪里还等得了半个月?就在地上急得团团转,恨不得用飞机把游长江接到昌永来。事实是这是不可能的,别说昌永县没有飞机,连火车都没通。最后是秦主任生出一计,就让沈天涯去冒名顶替一回。
沈天涯觉得这样的玩笑开不得,说:“那怎么行?这点诚实都没有,怎么对得起袁老师?何况我也不通对联,露出破绽,不要坏了大事?”谷雨生沉默了一会,说:“看来也只能这样了,天涯你不是还懂点红学么?你把话题往红学上一挪,不就没事了?”沈天涯说:“我懂什么红学?记得《红楼梦》里几个人名而已。”
秦主任张校长也觉得这个主意行,在一旁劝起沈天涯来。沈天涯出于无奈,说:“那我就试试吧,万一被袁老师赶出了门,坏了大事,你们可不能怪我哟。”大家说:“凭沈处你的智慧和应变能力,坏不了事的。”
事不宜迟,第二天晚上,沈天涯就在张校长的陪同下,迈进了袁老师的家门。
袁老师虽然七十六岁高龄了,却身板硬朗,精神矍铄,而且反应灵敏,思路相当清晰。当张校长介绍这就是撰写校庆对联的沈天涯先生时,袁老师十分高兴地过来跟沈天涯握握手,把他俩请进了书房。
袁老师书房里全是书柜,里面大都是国学书籍,沈天涯一看就知袁老师是饱学之士,不免有些心虚,生怕露了马脚。袁老师先是夸奖了几句校庆对联,为传统文化后继有人而感到由衷欣慰。沈天涯还有自知之明,不敢随便吱声,只在一旁随声附和,袁老师平时是很难找得到知音的,今天碰上他以为还有些国学功底的年轻人,心情格外振奋,于是侃侃而谈,从春云夏雨秋月夜,到唐诗晋字汉文章,一路畅叙下去,书房里盈溢着难得的古风遗韵。
慢慢就说到了《红楼梦》,袁老师说他最先读《红楼梦》,是当做所谓阶级斗争史,封建没落史来读的,后来才意识到其实是一部通过个体身世揭示永恒的人生观、枯荣观和宇宙观的人生悲剧,具体讲的是名利性三样事,落脚则是那个梦字,也就是死亡。梦与死是很接近的,贾雨村在迷津渡口时,该醒却还在做梦,终于失落于红尘之中。
袁老师还说书中命名无不独具匠心,贾府四姊妹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就暗含了一种谶语:原(元)应(迎)叹(探)息(惜)。叹息什么?四姊妹和女性命运。也是女性四条出路:权(元春)
钱(迎春)边塞(探春)佛(惜春),但不幸的命运把四条路都堵住了,无路可走,真是原应叹息。
袁老师说到此处,张校长便把沈天涯抬出来,说他也喜欢《红楼梦》,对红学有些研究。这一下袁老师更觉得今天与沈天涯相识,很是值得了,反复问他有何心得。沈天涯没法推脱,只得硬着头皮说了说自己从预算处长位置上下来后,闲在家里看《红楼梦》和与红学有关的杂书时得到的一些感受。沈天涯觉得宝玉之名是由宝钗黛玉妙玉三人的名字构成的,但宝玉不是女姓,所以叫做贾(假)宝玉。贾宝玉的命运也跟这三位女姓密不可分。宝钗代表儒,没有走通。黛玉代表道,也没有走通。妙玉代表佛,但她心如枯井,走火人魔,依然没有走通,因此叫妙(谬)玉。宝玉看见妙玉与惜春下棋,笑伺道:妙公轻易不出禅关,今日何缘下凡一走?妙玉看宝玉一眼,低下头去,脸上渐渐红晕起来。晚上回到庵内,听房上两个猫儿一递一声厮叫,忽想起日间宝玉之语,不觉一阵心跳耳热,神不守舍,一时如万马奔腾,觉得禅床恍荡起来,身子已不在庵中。最后妙玉被强人所抢,落得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的结局。倒是贾宝玉享尽荣华富贵,经历七情六欲,遭受种种磨难,终于大悟大彻,飘然而去,假宝玉成了真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