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365个故事365里路(第2/4页)

“当上领导后,许多人来他这里‘公关’,送钱送物,都被拒之门外,这些公关高手,真的一个个最后都败下阵了。唯有一个来自他家乡的老板,最后把他这个‘堡垒’拿下了。

“怎么拿下的呢?有一年元旦前夕,该老板以替他老母亲捎口信的名义,来他任职的市看望他,顺便买了一双新皮鞋过来。一进门,就蹲在地板上,亲手帮他脱下脚上的旧鞋,说,辞旧迎新,穿上新鞋,意味着履新,这也是令尊大人生前的美好愿望啊。他特别感动,感慨万千,眼泪都下来了。从此,这个老板每年新年都送一双新鞋过来,亲手帮他换上。他也如愿一步步走向权力巅峰,从副厅级虚职,到副厅级实职,再到正厅级,直至正厅要职,五六年时间内,履新四次,步步加分。他处处小心,唯独对该老板那边,开了一个‘口子’,也几乎有求必应,帮老板办了不少事儿,也收了老板不少钱财。最后,走进深渊,把前途变成了囚徒,把锦绣变成了泥淖。那次,我们奉命去‘双规’他的时候,他看着自己的脚,突然哭了。后来,他告诉我们这些事,我们也知道,他刚换上当年的那双新鞋,才穿上脚两个星期。而供出他问题的人,正是为他穿鞋的那位老板。你看,一个人的命运,就是这么玄!”

说完,老许又跑出去抽烟了。

2

研读这些故事的过程,也许就像我几年前作为纪检战线的新兵蛋子,亲自参与办了几件案子一样,带着疑问,用足了认真劲儿钻进去,最终才有可能恍然大悟。任何故事,不管你如何定性,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我们不是这个故事的制造者,就是参与者;不是参与者,就是见闻者;甚至连见闻者都算不上,但我们一定会是这个故事的间接关联者。世界上没有绝对孤立的故事。你在某个故事中的身份,你与某个故事的某种关联,也许就是其中某个,或者可以设想是其中任一:

一个正在利益面前纠结的权贵;

一个手提文件包踏破铁鞋的项目经理;

一个被制片人骚扰而选择沉默的三流明星;

一个在公文堆里没日没夜笔耕的小公务员;

一个每天丈夫不回家心里就不踏实的家庭主妇;

一个为孩子的教育机会而愁眉苦脸的平民父亲;

一个含辛茹苦把儿女养大却依然操心着的老母亲;

一个踌躇满志要考公务员的大学生;

一个策划污蔑他人名声的网络水军;

一个爱上有妇之夫的女职员;

一个把财产东掩西藏的民营企业老板;

一个被诈骗破产而筹资再创业的中年男人;

一个亲自把局长老公送去自首的结发妻子;

一个因爆料而受到人身威胁的新闻记者;

一个痛苦地移送着涉腐同事去司法机关的纪检干部;

一个被刺杀的城管和一个被驱赶的小贩;

一个公示期被举报的高级领导干部;

一个因一顿饭而被处分的将军;

一个研究腐败机理的大学教授;

一个就业名额被别人占据的底层青年;

一个把国骂当作爱国的体育冠军;

一个一边献血救人一边放藏獒咬人的富二代;

一个无奈的行贿者或一个欲罢不能的受贿者……

任何角色,你都能从中找到你的对应,找到你阅读体验的万分惊恐和十分欢欣,几多彷徨与些许振奋。也因为故事里的事是过于真实的,却又在日常的社会和家庭环境里藏匿得太深,成为一种或蒙蔽或心照不宣的“内参”,就跟众生的灵魂一样,一面是丰富而多彩,一面矛盾而又危险。所以我们的故事,你会感同身受,不由自主地入情入境。也许听得笑起来,也许听得跳起来;也许听得夙夜难寐,听得一夜白头,也许听得痛快淋漓,欲罢不能;也许听得稀里糊涂,不明究竟,也许听得如雷贯耳,醍醐灌顶。

是啊,这些故事,有的是“潜伏”,有的是“风声”,有的是寒心的情感戏,有的是精心的迷魂阵,心灵的纠葛,命运的沉浮,无形之手的捉弄,汇聚得像个庞杂的戏园——然而,轮番上台的却不是表演,是活生生的江湖铿锵。虽然,我涉足这个行业的时间才三四年,并不是特别长,但故事里的那些事,只要是一个哪怕再普通不过的当代中国人,都不会感到“天花乱坠”。当然,不“陌生”不等于就“熟悉”,熟悉了还不一定能达到“洞察”的境界,即便洞察了,也未必能心相通,情相融,也未必能明其理,悟中道。很多事儿“真实”的简单面貌里,藏着更多的“真实”,其中的“机关”,即便我这样的纪检业内人,也难免“一时糊涂”,非要读到细处、问到深处方才明了!有的故事,听得稀里糊涂,过了几天,回头想起来,才要忍不住拍案叫绝;有的故事听得怒火中烧,回去几天才能平息;有的故事,听得泪水涟涟,却经不起理性的考量,就使自己陷入一份羞耻难当,甚至伴生一份绝望的情绪。很多故事里面,无限的波澜壮阔,经由当事人的描述,倾泻到我的内心。一段时间,我甚至难以承受。要去接受这些故事,接受这些有的甚至荒诞荒谬的故事逻辑的存在,甚至绘声绘色地把这些故事写出来,的确需要一些特别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