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激情的,骄躁的,混沌的(第3/4页)
他一下子愣住。我接着追问:“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你始终觉得自己的感情是干净的,没有以图谋不义之财去吸引和供养那些女人,那些女人都是因为你有魅力,爱上你,才死心塌地跟你保持关系,甚至与你偷偷成家,生养子女的,那么我问你,如果不利用你的特权,你能够帮助小乔和她的闺密夫妇,找到高薪的工作?能够帮助小凡拉到那么多广告业务?这难道不是利用公权力购买私情,变相贪腐?”
他低下头,脸憋得通红,真的分不清是因为酒喝多了,还是因为被问到“耻处”。半晌,他才抬起头,瞥了我一眼,赶紧把目光闪开,轻声说了几个字:
“是的,我是个糊涂浑蛋!”
关于对非正常情感的理解,还有一个文化层次和在位级别更高的落马官员,则是另一种错位。《最后的华尔兹》中的主人公,是一位风流倜傥的省部级高级领导干部,他周旋在两个在他眼里非常出众的女人,一个聪明绝顶的老婆和一个美丽绝伦的女明星之间。谈话中,他不经意之间流露出一种特殊的优越感,认为自己的贡献和地位,自己的才华和风雅,完全配得上这一份“风流人生”。在位时,为老婆和情人他强势出手,多次伸出巨掌,帮助她们谋取不当利益。他个人还收受巨贿,干预下属业务,造成国家金融资本的巨大损失。但他几乎没有为此感到太多的懊悔——也许是在我面前,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这种懊悔。在交谈中,我看到的是一个虽然服刑了数年,却依然傲慢甚至蛮横的官僚。这让我想起了前些年社会上流行的一个荒唐段子:关于定性乱搞女人这件事,老百姓叫耍流氓,县乡长叫生活腐化,厅局长叫不够检点,再大的干部,叫风流倜傥,充满生活情趣。这个段子说明了封建社会皇权统治下的官僚等级文化糟粕,在当今依然大有市场。搂着性感女明星跳华尔兹的高级干部,在国际时髦做派和时尚品牌包装的躯壳里,嘭嚓嚓的依然是一颗陈腐的、残损的心。以这样的一颗心,怎么能显示出高雅和高傲呢?心高气歪,智而不明,这份人生如何不似张爱玲所说的,低俗,低俗到尘埃里去了吧。
在结束跟原“正部”的交流时,我递给他一张纸条,希望他填写一个我带来的问题:如果让你重来一次,你是选择做一个风流的囚徒,还是选择做一个朴素的常人?为什么?
他对着纸条,沉思了半晌,轻蔑地笑了一声,摇摇头,说,不好选,不知道。
对此,我也无语了。
如果说,有那么一份“男女之情”值得同情的话,那我不得不提及《曾记否》里的美女书记和她的丈夫。他们用相濡以沫的爱情和婚姻,支撑着人生信念,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生活的困难,事业的波折,直到小家庭走向了世俗所认为的“富贵”。应该说,他们的故事是非常励志的。在当今物质主义泛滥,年轻人不再相信同舟共济的爱情和婚姻的横流中,他们的成功,充满了正能量,具备了强大的正面导向价值。
然而,所有完美的爱情绝唱,都应该有大情的付出与大义的回报,这两个美好旋律共同构成。美女书记在回报丈夫对自己多年的情义时,不知不觉中失去了理智,动用了权力与利益的间接、隐秘的“潜规则”,打了一个“擦边球”,走上了违纪道路,最后受到撤职处分,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条灰色的尾巴。他们的励志神话,于一念之间破灭,为自己也为当今社会留下了遗憾。女书记一辈子清廉,只为爱情犯了一次糊涂,就触电落马,为我们提供了最严厉的警示:在党纪高压线的追踪下,从政的状态,真的不能有半点混沌。我们必须时刻绷在高度警醒的紧张中。
中国古代有一句官场教条,叫作“难得糊涂”。封建社会江山社稷是皇家的,你为官一方,干得好、干得孬,与你并无多大关系,所以,最好不要顶真,眯缝着眼睛在官场混世,是一种聪明,一种练达。然而,今非昔比,这份糊涂在皇家天下,也许是聪明的,实用的,但到了今天,人民天下,官员的清醒与糊涂,影响着一方水土上的物质与文明,也就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如果为官者还在“难得糊涂”,那就不是聪明,而是不正了;那就不是“难得”,而是“缺德”了;那就不是太平混世,而是要坐等出事了。“无法直立”的市委副书记,收钱办事,花钱买官,他不可能不知道这是犯罪行为,但他宁可眯着眼睛,眼前装糊涂,不去对未来的后果睁开眼睛。《四海之内》的交通厅副厅长,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居功自傲,腐败堕落,整天在天上飞来飞去,在高尔夫球场把杆子挥来挥去,在狐朋狗友之间蹿来蹿去,个人没有好处就稀里糊涂不履行公职,收到钱财进个人腰包,就精神大振,又是签字又是协调,马上变得勤政起来。他自作聪明地用这点小伎俩,来应付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应付自己的人生。他是时而清楚、时而糊涂,有钱亢奋、没钱疲软,他的明智度,明显是随着个人利益起伏的。这其实就是小聪明大糊涂,最终必然毁灭。《暗裂》里的大学党委书记,天真地以为自己品行的裂缝,会在无数的光环中永久隐匿。《风雅殇》里的文化厅副厅长,作为一个具有火眼金睛般文化行情修养的主管领导,竟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下属疯狂造假、坑害艺术收藏者、破坏文化市场规则的长期作乱,视而不见。在我的反复盘问下,才吞吞吐吐地承认,自己对下属的行为,其实是“心中有点数的”,只是觉得,现在的艺术界,“都是这样的”,否则“赚不到钱”,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艺术家们会“永远穷下去”。而《曲终人散》中的国有集团董事长,以不当手段专权,以不当利益拉帮结派,开设了一场人生的“腐败盛筵”,退休后被党纪国法追缴。当他落得同伙溃败、曲终人散的凄然下场后,竟然抱怨“亲情”不厚,谴责“友情”太薄,为此夜不能寐,一会儿暴跳如雷,一会儿望月流泪。他官至正厅,精明过人,却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埋下势利种、长出炎凉田,这些最基本的人生换算规律都没有整明白,反为聪明误,必得糊涂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