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漫画作者是谁(第5/7页)
火热的夏季即将来临,荒凉的臾山从南向北依次抹上大片大片的绿色。流过臾山脚下的臾西河清澈澄碧,水波映照着蓝天白云,反射出太阳金银般灿烂的光辉。万岭千山之中,绿意盎然,野花缤纷;庄稼人赤膊光膀,进入了一年一度的繁忙季节。大自然和人的生活都随着夏天的到来而变得丰富多彩。
西臾市机关和农村一样,进入从未有过的繁忙季节。
黎明,当这个近百万人口的城市从梦中醒来之后,即刻就像平静的大海掀起了风暴,到处充满了喧嚣与纷扰,大街小巷,涌动着人和车辆的洪流;十字街口纠结着自行车的旋涡。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早晨,西臾的大小报刊都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公选县处级领导干部的重大新闻。让全市人民吃惊的是,这次公开选拔的县处级领导干部,除了每个县区一名副县区长,机关四十四名副局长(主任)外,还同时公开选拔四名正处级领导,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下臾县委书记,市林水办主任,《臾山晚报》社主编各一名。
新闻发布会公开之后,从农村到机关,从办公室到家庭饭桌,人们无不围绕着公选干部一事议论纷纷。经过一周的宣传发动,报名工作开始了。
周效梁经历了儿媳吴怡宣帮助考生作弊的事件之后,一直对贾士贞耿耿于怀,眼看着公开选拔县处级干部工作就要取代了过去由组织决定人选的办法,他就直接找到市委书记常友连,说他儿子是经过市水利局党组报告,前届市委组织部长决定,并已经考察的副局长人选,岂能让贾士贞一个人推翻了。
常友连不能只为他周效梁儿子一个人就取消这次公选,他劝他动员周森林参加水利局副局长竞聘。周效梁碰了一鼻子灰,始终把仇恨记在贾士贞头上。然而,贾士贞从内心希望周森林能够参加这次公选,并且希望他能通过一道道难关,坦坦然然地成为市水利局副局长。这样多少能减少周家和他的积怨,为此他特地把周森林的档案调过来看了看,条件是符合了,就看他有没有这个勇气了。
这天,贾士贞让赵欣专程去了一趟市水利局,把周森林请到他的办公室,不仅做了周森林的工作,而且鼓励他大胆地接受这次公选的挑战。
现在组织部的中层骨干都已经到位,贾士贞觉得组织部的工作应该逐步走上正轨。他现在突然想到,公开选拔县处级领导干部关键是开头,大政方案定下来,就不难了,只要按照规定程序严格进行就行了,并要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六个字。经过组织部选拔干部的实践,他认真总结经验,召开各种座谈会,进一步修改完善具体政策。他此时此刻想到的是,作为一个市,不可能所有的干部都是通过“公开、公平、公正”六个字来进行的,就像乔柏明、高兴明、还有尚以军,这样的事还要通过组织手段。其实他早就感觉到市委副书记朱化民对改革干部人事制度的抵触情绪,他不希望手中的权力就此失去了,常委们也在看着贾士贞。组织部毕竟是组织部,考察、选拔、任用干部还要继续下去,但是贾士贞觉得,考察干部的方法必须改革,绝不能暗箱操作,必须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
常委会上朱化民的发言讲的是市委常委,实际上是指桑骂槐,他的意思是市委常委有权不用。难道以后市委常委就不再任命领导干部了,现在干部议论纷纷,对常委很有意见。当时贾士贞本打算提出不同意见的,后来一想,自己作为新到任不久的组织部长,在常委会上向副书记发表不同意见,会显得他不成熟或者说他有些狂妄。事实上,朱副书记的说法也是一家之言。总之每个县区、市级机关领导干部就那么多职位,可以肯定地说,按照过去的办法,市委常委研究的干部人选,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和通过公开选拔的人一致,因此,那些有关系的人不一定能公选上,他们必然对改革心怀不满,但是绝大多数人有机会参加公选了,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自然拥护这样的改革。换句话说,少数人有意见,大多数人是支持的。但是那批已经考察过等待提拔的人明显感觉到他们的提拔被搁置下来了,这样到嘴的肥肉要吐出来,他们肯定难接受,有人便拐弯抹角托关系找他。像下臾县的侯永文这样的人,还有像高兴明、张敬原、庄同高这样的人,恨不得他死才好。然而,当市委组织部真的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八名科长,而且每个环节都向群众公开,人们凭自己的能力参加竞聘,让大部分群众真正看到了组织部改革的决心,有的人在网上发表评论,称赞贾士贞是新型的改革型组织部长,还有的说他也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吕日周、仇和那样的改革发动者和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