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三个问题(第4/4页)
特别是刚才,又是土地又是矿的,不用说,又有几亿贯进帐到手了。还愁什么?可为了这一点小钱,将民心流失,得不偿失。
赵祯问道:“怎么办?”
盛度小心地说道:“或者强行摊派?”
那就是不贷也得贷,没有,自己儿找出。
石坚苦笑,说道:“只怕这样更忧民。”
因为还是有利息的,如果百姓不贷,难道逼着他们贷?不用付利息?需要的高兴,不需要的就同样有怨言。
王曾又说出一条建议,那就是不以利为考核银行官员政绩的标志。这样他们就不会为了银赚钱,而不象百姓发放贷款了。毕竟在不妨碍自己利益的同时,也没有那一个愿意做坏事。就是秦桧也是如此。
石坚还是摇头。这一条也不好,如果不考核这个,他们就会疏慢本职工作,追要贷款不会尽职,将会有大面积的坏帐死帐出现。到时候国家的钱流失得更多。
于是陈尧佐便说道,不如将帐面做成两本,这部份不作考勤。
石坚还是摇头,这还是不行,一旦不作考勤,天知道他们将贷款放到哪里去了?因此利率不能降。况且现在银行的利率本来就比高利贷人道得多。
无奈最后还是采取吕夷简的做法,将这部份的钱单独划分出来,不作赢利考勤,一作的话,将会出现许多逼帐的情况,或者对支付不起的百姓根本不会放贷。同时,各里正、户长和耆长(里正、户长负责课督赋税。耆长则专司逐捕盗贼,是乡村最基层官员)将所有贷款百姓情况,另备挡案,上缴各知州知县,相互监督,这样减少帐面流失。
石坚对这种方案还是不满意。虽然银行的官吏不会无聊到为这点小钱,与里正这些小官勾连,可是这些基层的官吏有时候品性更坏。但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只好同意。
然后石坚说出第二件事,那就是江南各地百姓拥挤。为了吞并土地,还有许多不法现象,特别情节严重的都会逼死人命。石坚直接指出一个尖锐的问题。那就是吞并是必须的。怎么说,必须将百姓挤进城里,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进入作坊。形成粗犷的资本主义原形。没有大工业,大作坊的出现,靠在土地上发那点财,国家还是发展不起来。
对于这一点,在座的几人都点头同意。因为现在的宋朝财富来自土地的比例也越来越少。
还有一点,土地集中操作,更有效更方便。象现在有些地方土地紧缺的,田地都划成了碗大碟大,有的种水稻,有的种棉花,结果相互影响。其实石坚穿越前的农村还是这种情况。但如果集中管理,如施肥,一次性施完。灌水一次性灌完。将会节约许多不必要的时间与开支。
但这么多人往哪里安置?也许他前世不行,可在这世界里,安置的地方太多了。可百姓不愿意离开家园,认为他们与那些蛮子蕃子不一样,那是朝廷怕他们造反,才将他们打散的。
可窝在那块大的地方,一旦遭受不公,心里不平衡,这也是天理教利用的另一个方面。
因此石坚就说道,必须做他们思想工作,让他们明白不一定呆在家乡就好,其实也可能到外地去。可这还有两个因素,那就是进城打工,房屋的问题。买不起房屋,因此也不愿意进城,加入作坊。还有到新大陆,没有路费,就是到了哪里,也没有本钱。其实早先有许多人发了财回来,可时间一长,也有一些不好的消息传来。
石坚就指出。朝廷必须为他们建造房屋,或者提供路费,和一些原始的本钱。让他们进城,或者开发新大陆。这也有利于国家的长期发展。但这又要不少钱。几个人听了又是肉痛。
石坚解释道:“无妨,一旦国家繁荣起来,同样税务增加,这是变向地发放贷款。只是还有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
这就是第三个问题。因为现在的税务还有人头税在里面,进城的工人本来收入就低,加上这些人头税,生活还是很沉重。说到这里,石坚掏出一个奏折来。
但他慎重地说道:“现在只是看,可以想,但不能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