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万仞指峰能担否 第六十一节 重任(第11/20页)
“不能副署,绝不能副署。”孙承宗在文渊阁大闹一通,总算成功激励起内阁的一点士气:“如果圣上怪罪,老夫一力承担。”
不出温体仁所料。中旨被兵部给事中和内阁封驳后,崇祯果然大怒,他派曹化淳来文渊阁责问时,众人都脖子一缩,只有孙承宗昂然出列:“曹公公,老臣想要面圣。”
孙承宗见到崇祯的时候,从后者的眼中看到跳跃着的阴冷火焰,里面全是深深地怀疑。
“圣上,这大都督府不能开啊。老臣愿意督师辽东,一定能扫平建奴,解圣上东顾之忧。”
崇祯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孙承宗,飞快地吐出两个字:“多久?”
“圣上,兵凶战危,这如何能有一定之数啊?”
崇祯冷笑了一声:“孙阁老,您打赢过什么仗么、或是有什么必胜的平辽策?能让朕把东事尽数相托?”
孙承宗心中一紧,他确实没有说得过去的军事才能,不过他仍苦心劝道:“圣上。越是紧迫地事情越不宜操之过急,圣上以前把东事尽数托付给袁崇焕,连监军都不设置一个,现在又尽数托付给黄石,又不设监军牵制……”
“为什么要牵制?朕为什么要牵制黄帅?”崇祯怒气冲冲地叫了起来声音也变得高亢尖锐:“如果一定要朕信一个人的话,朕宁可信黄帅也不信你们。”
“圣上,黄帅才具无双。但祖宗制定律法,为的就是大小相制,决不能让人臣权利过大。”
崇祯不耐烦地反驳道:“黄帅是绝不会负朕的!”
“圣上两年前,是不是也这么想袁崇焕的?”
孙承宗话音才落,就看见崇祯的眼睛猛地盯了过来,少年天子的双眼中喷发出怒火,他一字一顿地说道:“蓟辽督师没有负朕。他顶多只是运气不好。”
这话把孙承宗听得愣住了。崇祯的额头变成了青色:“再说,袁崇焕说‘五年平辽’,这不是还没有到五年么?以朕看,说不定五年一到,袁崇焕就能把后金平了,这都是不一定的事情!”
“圣上……圣上……”孙承宗一时也想不出说什么好了,眼前地这位天子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律法的意义,国家运转总要有规矩可循。如果凡事仅凭好恶而肆意破坏规矩,那国家很快就变成一团糟。
“朕的决心,绝不会改变。”
“圣上。内阁一定不会附署的。”
崇祯的双眼因为愤怒而变得加倍明亮起来,他咬牙切齿地冷笑了一声:“好个强项地孙阁老,内阁不副署没关系,那朕就直接下中旨给黄帅好了。”
在孙承宗心目中,黄石是一个公忠体国的人,同时黄石也是一个很懂得轻重、没有太多个人野心的人。所以孙承宗坚信黄石绝不会接这种中旨,他很相信自己没有看错人,所以就摇了摇头轻声叹息道:“圣上,老臣担保黄帅绝不会接旨的。”
“不,黄帅一定会接地,黄帅是绝不会负朕的。”
二十九日崇祯就派人以最快的速度向山海关发出中旨,同时还在京师的邸报上的公布了这个消息。
“黄帅来了!”
“鞑子的末日到了!”
“黄帅长命百岁!”
百姓的欢呼声一直传入宫中,文渊阁内的几位官员听到外面的隐隐欢呼声后,都不约而同地放下笔和手中地工作,皱眉凝神思虑起来。
……
崇祯二年十二月初一,滦州。
清晨孙承宗的手书率先送到滦州,他在书信里保祖大寿等将领可以得到赦免。食人魔见到这个以后更感到安心。有了孙承宗和黄石联名做保,食人魔觉得自己的这条命肯定是绝对安全了。剩下的就是怎么跟着黄石混,好分到一份战功了。
“建奴现在应该还在京师脚下,在外省的勤王军开入京畿以前建奴是不会舍得走的,他们肯定要大掠一番,然后凭借这些财物拉拢更多地蒙古人,并彻底打垮察哈尔蒙古。”自从知道袁崇焕下狱后,黄石就不担心北京会有什么问题,现在他琢磨的就是如何重创后金。
过去后金虽然屡战屡胜。可是大明因为巨大的国力优势,总是能让战略态势自动恢复到大明战略进攻,而后金战略防守的位置上。这就好比两个人下象棋,一方上来就没有两个车,那么他即使是国手,对方只要是个普通人就能把他逼得险象环生。
可是一旦让后金把蒙古拉入他的军事同盟,那就等于给后金一方补上了两个车,双方就必须要水平相当才能对垒攻守了。历史上明朝再也没有出现过能和皇太极相提并论地军事家,从此明朝和后金就攻守易势。黄石怀疑那个时候就是把孙承宗换成熊廷弼也未必能扳回来。
现在黄石虽然有了一支超越时代的军队,可是他还要和东林党这种政治集团共事,所以黄石还是希望不要让皇太极有机会拉拢到蒙古同盟。黄石决心要让皇太极付出代价,跟着皇太极进来抢劫的那些蒙古人更是要多留下来一些,免得其他的蒙古部落也觉得大明好欺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