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崔老道射天狗(第5/6页)
小半拉子听不明白老头的话,正好肚子饿了,接过鱼来吃了几口。他这鱼吃了一半还没吃完,东家过来踹了他一脚,骂他不好好放牛,在河边打上盹儿了。他一惊而起,手中没鱼,面前也没有那个老头,原来做了个梦,可也不觉得饿了。赶上牛往回走,路过镇河殿,突然想起来,那个老头怎么长得跟供奉在殿中的龙王爷一样?他纳了一个闷儿,半夜起来,给牲口喂了料,登上大殿檐脊,往四下一望,看不出有什么不对,只是那天闷得出奇。
正要下去,但听远处一阵巨响,犹如十万军声,辽河发了大水。一转眼,洪峰已经到了,东家的屋舍、牲口,连同一家大小,全被洪水吞没,仅有镇河殿没让大水冲倒,迷信的老百姓以为龙王爷报仇来了。小半拉子躲在殿顶上,躲过了一劫。洪水三天才退,他这三天没吃没喝,也不知怎么挺过去的。
等到大水退了,他下来找吃的,走了很多天,可没见到什么金銮殿。后来听人们说起:“江湖上有个崔老道,算命算得很准。”他一个念头转上来,跑去找崔老道算了一命。
提起崔老道,先揭他一个底,天津卫城厢东头,有座很大的庙宇,俗称娘娘宫,供奉天后圣母老娘娘。庙大,供的神仙也多。正殿供天后圣母,前殿供韦陀,偏殿供四大金刚,还有子孙娘娘和眼光娘娘。一年到头,香火不断。
善男信女烧香还愿,那是各求各的。求子嗣的找子孙娘娘,犯眼疾的求眼光娘娘。烧完香撂几个钱,有的多,有的少,不在乎多少,可没有空手来的,这叫香火钱,又叫灯油钱。在过去,庙中有住持老道,专收这个香火钱。烧香的人越多,他挣的钱越多。他还把没烧完的半截残香收起来,卖给做香的,搓成整香,再摆到庙门前卖,净是没本儿的买卖。自古说“烧香不落神”,进庙之人有求而来,要显得心诚,必须挨个磕头,转圈上香,老娘娘驾前的童子也得敬到了。
那时候在娘娘宫当个庙祝,到处有进项,真得说是吃香的喝辣的,给个县太爷都不换。娘娘宫前殿、正殿,外带两边的配殿,香火一个比一个旺,后殿却没人去。两个原因,一来位置偏僻,二来后殿供的是位“王三奶奶”。你要说胡三奶奶、胡三太爷,不用问都知道是狐仙,城中还有胡三太爷庙,胡三奶奶是三太爷庙里的,与王三奶奶无关。至于后殿的王三奶奶是干什么的,还真没人说得上来。单看王三奶奶的泥胎塑像,既没有凤冠霞帔蟒袍玉带,也没有老娘娘雍容华贵的相貌,怎么看怎么是个乡下老妈子,太寒碜了。赶上初一十五开庙会,前边人山人海,挤倒了半边庙门,后殿也进不来几个烧香的。
不知打何时起,官府立了一个规矩,安排火居道去后殿轮值。火居道是不住庙的道人,有家有口,平时不用穿道袍。一个火居道当值一年,轮到谁谁去。在这一年之中,后殿有什么大事小情,有多少进项,全是这个当值老道的,那也没人愿意去,只不过上有王法,不去要挨板子。
有一年,该轮到崔老道当值。他在后殿守着王三奶奶,垂头丧气,成天发愁,如果他人在外头,怎么都好说,下洼拾柴、偷鸡摸狗,不担心吃不上饭,可是守在后殿,十天半月见不到一个进来烧香许愿的,西北风都没处喝去,一年下来,岂不饿死在这儿?
还得说崔老道主意多,他想来想去,想出一个法子。他寻思前边各殿香火极盛,皆因有灵有应。当真有灵有应吗?那也未必,不管你许什么愿,成了是有灵有应,不成告诉你是行善不够,可见灵与不灵全在其次,主要那个年头迷信的人多,托神附鬼,信什么的都有。你看前殿的韦陀,倒与别处的韦陀不同,泥像两手空空,怀中没有降魔杵。没了降魔杵的韦陀,还能叫韦陀吗?有人说是韦陀的降魔杵镇住了海眼,韦陀坐在上边,保佑这一方不发大水。这么一个民间传说,居然也让许多善男信女当真了。倘有王三奶奶显圣,还愁没人进来烧香?
崔老道有心让王三奶奶显圣,转天闹了一出。不到晌午,庙门前乱成一团。有个拉车的堵住庙门,扯开破锣嗓子,冲庙中乱喊。声称有个老太太,慈眉善目的,穿一件月白襟大褂,青裤子裹腿,七十来岁,身子骨还挺硬朗的,一大早叫了他的车,到庙里烧头香,说好了出来给他五大枚,可是这个老太太进了庙,到晌午还没出来。一家老小还等他挣了车钱,回家买棒子面儿,拉车的等不起,在庙门前嚷嚷开了,引来好多看热闹儿的围观。庙里住持老道出来,问明白是怎么回事,说那可奇怪了,一早起来到现在,他都在庙里,没见到有这么个老太太进来烧香。拉车的舍不得那五大枚,借链子锁上车,进到庙中找人。看热闹儿的人们起哄,也都跟了进去。前殿没有,正殿没有,两旁的配殿也没有。找到后殿,拉车的一眼认出坐他车的老太太,月白襟大褂、青裤子裹腿,正是后殿这位。进来看热闹儿的全傻了,这可不是人,而是王三奶奶的泥胎,泥胎前边还摆了十枚铜钱。拉车的一见,一下子跪倒在地,磕头如同捣蒜,口称:“王三奶奶显圣,可怜咱们穷人,说好给五大枚,却赏了十大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