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太子选妃(第2/3页)
想着心事,朱慈烺加快脚步来到乾清宫。
天色渐黑,宫门很快就会关闭,他想要抓紧时间再见崇祯帝一面,以为蓟州抚军的职位。
“陛下,太子来了。”暖阁里,王承恩小声向崇祯帝禀报。
崇祯帝拿着御笔正在批示奏疏,听到王承恩的禀报,立刻就明白了太子的来意,稍微停顿了一下,皱眉:“比朕的脾气还要急,说风就是雨,连明日早朝都等不及了!”想了一下:“让他进来吧。”
“是。”
朱慈烺进入,跪地参拜:“父皇。”
“起来吧。”崇祯帝板着脸。
朱慈烺不起来:“父皇,儿臣考虑了很久,儿臣以为,儿臣抚军蓟州之事,恐怕不宜拿到朝堂上讨论,应该秘密行事。”
“为什么?”崇祯帝惊讶。
“儿臣以为,建虏屡次入塞,都能顺利得手,打我大明一个措手不及,绝不只是因为他们行动迅速,更因为在长城之外,有蒙古人做他们的耳目,而在长城之内,儿臣也怀疑有他们的奸细,时时将我大明军情汇报给他们,令他们可以掌握我大明军队的动向。如果依照朝廷原先的布置,四总督六巡抚,多是弱兵的情况下,建虏必然会大意,我军有机可乘。一旦建虏得知,儿臣抚军蓟州,京营兵会到蓟州一代布防,那么他们一定会做出调整。说不得会增加入塞的兵马。同时也是增加了我们防御的难度。”
“此其一。其二,蓟州,密云,永平,中协,西协,昌平,天津等地的军务究竟如何,那些总兵吃空饷的情况究竟多严重,朝廷并不是太清楚,儿臣秘密出京,正可以探访到其间的真相,只有真正了解到各地驻军的战力,才能更好的运用他们,以抵御建虏的入寇。”
“第三,儿臣以为,一旦在朝堂上提出儿臣到蓟州抚军之事,拖延费时,说不得几天都不会有结果,而建虏入塞迫在眉睫,照建虏一向以来的惯例,他们最晚十月中旬就会出发,十一月就会到长城,距离现在不过一个多月,军情紧急,对大明来说,我们准备的时间越长,胜算就越多,对于挫败建虏入塞的图谋,儿臣已经想了半年了,请父皇放心,儿臣有绝对的信心能将建虏堵截在蓟州之东,昌平之北。”
将早就准备好的一番话和盘托出,朱慈烺深深拜伏在地。
崇祯帝站了起来,焦躁的问:“你何以知道建虏十月中旬就会发兵?又何以知道,朝廷的布置不起作用?”
朱慈烺当然不能说自己是穿越者,知道这段历史,只能解释:“父皇,四个总督中,范志完远在宁远,去年到今年,范志完在宁远修城建寨,所耗颇多,然其人胆小智短,又从无领兵的经验,或可固守宁远,若想要依靠他统领全军,抵御建虏,怕是难当重任。蓟州总督赵光汴原本是罪臣,陛下不拘一格,重新起用,但现在他人还在江南,等到他蓟州就任,怕也是要到十一月份了,而那时,建虏已经兵临城下了。昌平总督何谦虽然有一定的干才,但年纪轻,素无威望,难以统领众军,最后保定总督杨文岳倒是有一定的军事之能,威望也足够,但开封之中,他放跑了袁宗第,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向朝廷自请处分,辞去保定总督,虽然父皇没有准许,但杨文岳怕也是没有脸目统领众军的……”
不等朱慈烺说完,崇祯帝脸色就发白。
他设置的四个督臣,在儿子的眼中,竟然都是如此的不堪。
更不堪的是,他竟然无可反驳。
因为儿子说的句句在理。
但他又不想承认。
君父的尊严,岂是能这么容易就舍弃的?
“不要说了!”
崇祯帝一拍桌子,打断儿子的话:“不要以为你打一个胜利,就可以随便指责督臣,比起他们,你还嫩的很。下去吧,抚军蓟州之事,不要再提!”
“父皇~~”朱慈烺心中发苦。
“下去!”崇祯帝袍袖一挥,怒不可遏。
朱慈烺暗暗叹息一声,只能叩拜而出。
儿子走后,崇祯帝越发的急躁,负手在暖阁中焦急地走来走去,虽然明着训斥了儿子,但心中却知道,儿子说的有一定道理,不论范志完赵光汴何谦还是杨文岳,怕都是担不起统领全军的重任。
一旦建虏入塞,又有谁可以统御全军?满朝文武,竟然想不出一个。
以前有袁崇焕,杨嗣昌,卢象升,洪承畴,都是可以托付,令他安心的统兵大臣,但现在脑子里竟然想不出一个合适的人,唯一可能的人选孙传庭还在陕西。当初在朝堂上讨论应对建虏入塞之策时,兵部侍郎吴甡不在朝中,不过另一位侍郎李凤翔和内阁蒋德璟都提出过一些异议,所质疑的也都是刚才太子提出的几点,只不过当时朝堂之上大部分臣子都赞同四督臣的设置,因此两人的意见被压制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