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第3/5页)
比起幅员辽阔的大清,岛国面积小,幕府更易实现全国使用统一铸造的钱币。
庆长年间做到了,但在元禄年间又因为吏治腐败而荒废了,让东瀛恰好成为了很好的研究材料。
去年在海上,胤禟就听四哥谈及这项研究。
今年九月,皇家理学院正式启用。他正好一边做货币研究,一边更系统学习数理与格物知识。
别看身上没有任何差事,但这是暂时的。
胤禟授封贝子后进宫谢恩,被康熙问过之后有何打算。那会提出了东瀛研究的计划,获得了赞同与肯定。
听康熙的意思,希望规范钱币市场。如果他能做出像模像样的研究,此后不妨由他带头去搞统一铸币的事。
虽然汗阿玛仅仅给出口头上的鼓励,但是君无戏言,而且至少有了盼头。
胤禟主动要求不去塞外避暑,留在京城读书,就是在为这个研究做准备。
炎炎夏日,他学习东瀛文以便能在有需要时直接阅读原版书籍。他也期待着九月的理学院课程,教材出自「五三山人」。
别人不知情,但他大致能猜到是四哥编的,不知会与以往的数理书籍有何不同?
*
*
九月初,圣驾回京,避暑队伍随之一起回来。
郭络罗氏却没有即将回府的轻松恰意,反而心情烦躁起来。
刚刚,她与胤禩进宫给良嫔请安,遇见了一桩事。
两人一如既往去给宜妃问好,却没能见着面,说是宜妃因病不见客。
有病不见人,这事听起来很正常,但结合近几个月的事情就有异常。
两个半月前,离开京城。
当时,郭络罗氏春风得意。因为何焯被证明清白后迅速释放,正是有她的一份功劳。她向胤禩邀功说明了情况。
胤禩夸赞她行事机敏,但到了木兰围场就听闻今年皇上做出的选秀安排。
宜妃居然被要求赋闲,没能领到差事。理由是照拂宜妃的身体,让人安心养病。
郭络罗氏心有忐忑。
宜妃生病是真,但皇上以此理由不让人做事,是出于真的担忧宜妃身体吗?还是迁怒于宜妃娘家的侍女,春分曾经给何焯家人通风报信?
胤禩也得知了本届选秀的负责人安排,两人决定先按兵不动,在木兰围场观察康熙的态度。
倘若宜妃真是被暗中敲打,也不一定因为何焯案,也可能是后宫事宜出了岔子。
若是因为何焯,胤禩觉得他会首当其冲被康熙针对。
若是后宫事宜,他作为皇子,不能插手汗阿玛的喜恶。
随后一个半月,康熙始终心情不错。带着儿子们一起去见了蒙古王公,篝火晚会办起来。
胤禩仔细观察确定自己没被康熙针对。
岂止没被责罚针对,更是被委派重要任务,与大哥一起去陪同蒙古王公。
种种情况,让胤禩认为宜妃被罚并非源自何焯案。
他想了想,没有给胤禟去信。
尽管郭络罗氏借用宜妃娘家人手没事先打招呼,但以他与胤禟的亲厚关系,过去也一直不分彼此,借用人手也是常有的事。
既然胤禟没有着急来信,更说明宜妃是因私事得罪了康熙,而这不是做小辈能插手的。
胤禩也得注意着,哪怕和老九关系好,但宜妃毕竟不是亲娘。亲娘良嫔活得好好的,可他又从小养在惠妃宫内。
生恩、养恩、好兄弟的亲娘,由于复杂关系,让他着实不宜掺和到妃嫔斗法之中。
胤禩与郭络罗氏本将宜妃赋闲一事给抛在了脑后,直到回京去后宫请安遭遇闭门羹。
哪怕翊坤宫的宫女们依旧挺和气,没有对他们表示任何不满。
似乎宜妃真就是病了在休息,婉拒八爷与八福晋的请安,但总叫人觉得哪里不太对劲。
马车上,气氛有些压抑。
郭络罗氏无法判断是否引得宜妃不满,而她不免怨怼良嫔。
在翊坤宫被宜妃拒见,这种事的真实起因是什么,良嫔身在宫内竟是给亲儿子、儿媳提供不了任何帮助。
“你别太忧心。宜妃娘娘可能就是病了,一会我去找老九询问情况。”
胤禩拍了拍郭络罗氏的手背。
“放心,我不会怪你的。你命人传讯苏州给何家人报信,这事说到底是为了帮我。”
郭络罗氏闻言,心情明媚了起来。“只要你懂我就够了,但九弟生气的话,要怎么办呢?”
胤禩也有安排,“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无法安慰宜妃,但我会补偿九弟的。已经给他寻一处礼部的正经差事,不让他空有贝子头衔却没实事做。此事在木兰围场就向汗阿玛建议了,瞧汗阿玛的意思,回京后就会给安排。”
“那就好。”
郭络罗氏稍稍安心。
老九一直没有正经差事,这次被胤禩推荐进礼部已经不错了。过后,她再给宜妃送些礼物,该能抹平这一次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