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第3/4页)
云桑薇从前陪姑姑入宫大多是远处朝拜皇后,后来与卓思衡成亲,常听他说起皇后之才德一国之君也当得这样大逆不道的话,今日她才知晓,自己的夫君从来没有骗过自己。皇后言简意赅,该做决断时绝不烦言碎辞拖沓无序,只说利害关键,以及下达最直截了当的凤诏。
“臣妾领命。”于是她也用同样的方式回答,“臣妾定然拼死以护太子妃周全。”
皇后的声音却在此时柔和下来,她将云桑薇因奔忙而滑落的柔软鬓发理入耳后,轻声道:“你和太子妃都要好好活着,别说什么拼死的话。卓大人为我儿子殚诚毕虑,我怎会恩将仇报要他心爱之人葬身此处?”
云桑薇猛然意识到,这不只是给太子妃的生路,也是皇后为自己准备的。她心境复杂,看向了杨令仪。
“大嫂放心,我来保护皇后和公主!”杨令仪凛然直视云桑薇忧虑的目光,“我是杨家的女儿,若是这个时候临阵脱逃,别说我祖我父的英魂要怒骂我不孝,就连我哥哥姐姐都会不认我这个妹妹的!”
眼下不是推脱的时刻,再不离开所有的安排都可能存在变数,云桑薇当机立断,向杨令仪点头示意,又道了句保重,而后不再看众人一眼,拉着太子妃的手,向角门快步行去。
……
“我们真要认这封诏书么……”
门下省内,众多官吏都已聚集在此,越王兵力不够,布守九门已是捉襟见肘,还要摔兵入宫,便无人顾忌各位朝中重臣的府邸和朝廷最重要的衙门。
于是此刻,尚书、中书以及门下省三省当中里皇宫最远的门下省成了大臣们相对安全的聚集地,胆大且放心不下局势的官员与有爵之家实在无法坐在家中躲避,全都跑来此处,一传十出去,一时满室朱紫,无有空隙。
然而即便有官阶更高爵位更高的诸人在场,他们也将目光和问题一并投向站在最前的高永清。
卓思衡不在、虞雍也不在,沈相无法主持大局,苏府尹调兵去生死未卜,皇帝的近臣只剩高永清一人,他似群臣之首般,却只用冰冷的目光看向撩在桌子上的诏书:“此诏越王入宫后才发,可见在此之前他并没有什么奉旨入宫护驾的手谕,否则怎会不在入宫前拿出给我们与禁军阅览以示其正统?”
官员虽都知晓这诏书不可能是真的,但眼下赌的根本不是诏书的真伪,而是自己全家的命运与未来。
说来也巧,这一批官吏当中,唯一家中有过类似权力交割之际赌命行为的,也只有高永清了。
当然那并不是一个众人能接受的结果。
“那么我问诸位大人一句。”高永清冷漠孤高的神情倒像是今夜他才是那个犯上作乱的人,“我说这圣旨是真,你们就认为他是真么?”
众人一时不能理解其中意思,面面相觑不敢回答。
“如果我说它是矫诏,你们会与我一道全力平叛力争到底么?”
高永清再问。
还是无人回答。
“你们心中的想法,还是我替你们说了吧。”他冷笑一声,不留半点思考的时间和余裕给旁人,“你们大多数人没人和越王走得近,他今□□宫成功坐上龙椅,你们与我一样,怕都是一朝天子一朝臣里大浪淘沙泄掉的那一批,你们当然不愿意看越王上位,你们也希望这诏书是假的。可是,如果将它视作矫诏,万一越王成功,江山就此易主,那么咱们这些宣称新皇下发矫诏并抗旨不遵的人便只有死路一条,还不如前者划算。诸位大人,我说得对么?”
他环顾四周,这番话说中在场大多数人的心思,一时门下省正厅内落针可闻。
“看来大家都是这样想的,那我还有个问题。咱们究竟是当今的朝廷命宫,还是菜市场里的贩夫走卒?是与圣上共治天下的臣子,还是瓦舍里谁给你钱你就唱什么曲子的倡家?”
高永清看着噤若寒蝉的众臣,凌然道:“大道理说出来是最没意思的,我与诸位几乎都有过节,你们听也好不听也罢,但这句话你们一定要记住:你们没有我了解当今圣上。”
“当今圣上绝非任人摆布的弱主,圣上卧病这些年,未有耽误过半件国政,居于病榻之上却对朝局洞若观火,你们自当明了,各自衙门的差事,哪个需要圣裁的却拖延过两三天?没有。这样的明烁之君,难道会放任皇子行大逆之事不成?圣上难道会半点准备也没有,任由人摆布么?”
众人心头皆是一震,心道是啊,高永清那是自点了状元后就被皇上视作心腹培养的近臣,且不说他的个性,单说他那些挑战许多官场准则的行为,放在其他皇帝麾下,怕是已经罢官了十次八次了,若是专断的,恐已丢了性命!然而高永清却在当今圣上的庇佑下横行无忌步步高升,即便有为服众而不得不做的惩罚,却也是点到为止再化作过眼云烟。他们这时候,确实更应该相信高永清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