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第2/3页)
张宝生确实被吓住了,包产到户,政治风险太大了。
周嘉妮非常理解张宝生的心情,如果她没有上一世的经历,让她处在张宝生这个位置上,她也害怕。
先打个底,以后慢慢做思想工作嘛。
两人去大棚转了一圈。
刘岩对邱则铭很是尊敬,以老领导来对待。
这父子俩也尽心尽力。
周嘉妮觉得,刘岩爷俩掌握了这手艺,过几年能承包了,自己把大棚承包下来,认真干,一定能成为村里最先富起来的那批人。
中午周嘉妮准备去赵梅家吃饭,被张宝生叫住了。
小老头儿有点严肃,低声道:“去家里吃,你好好跟我说说那个包产到户的问题。”
把田地分给老百姓自己种,给自家干活那肯定比给公家干活要卖力,看各家侍弄自留地就能看出来。
给公家干活你得防着他偷奸耍滑,光拿大架势手上不出活,给自己干活,挣了来那是自己的,多劳多得,每年落到自己手里的粮食多,家家户户都能吃饱饭。
张宝生不是没有触动,昨晚他乍一听有点被吓到了,但这个提议一旦入了耳,他不能不去琢磨,昨晚又烙了一宿饼,没咋睡着。一忽儿觉得这方法让他热血沸腾,一忽儿又担心政治问题。
他们大队,现在可是整个县的模范大队,在市里、省里都是挂了名的,要是栽倒在嘉妮提议的分田到户上,近几年大伙儿努力争来的荣誉可就全白搭了。
周嘉妮斟酌着用词分析形式,着重提了两个月前的那片文章,道:“这是一种思想上的解放运动,是一种信号,说明国家支持用实际行动来检验真理……”
张宝生面色沉吟:“没那么容易啊。”
周嘉妮也清楚没那么容易,大包干从推出到真正完全执行下去,中间不知会产生多少争议和阻碍。
但她知道最终的走向,可张宝生不清楚,他是从动荡年代走过来的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跟发展编织业不同,他很难一时下定决心。
周嘉妮温声道:“您也不用着急,我只是提议一下,分析未来的形式发展,您可以等一年、应该用不了一年,过个大半年,您再看看我这提议是不是能契合上国家发展的大方向。”
张宝生:“嘉妮,不是不信任你,你在首都,念的是国内最好的大学,那里有全国最好的老师,老师教的肯定也是最好的东西。你给咱的提议那肯定是赶在别人前头的……”
就像这编织业,就像编织材料的种植,他们大队不就是走在了大伙儿前头?他相信周嘉妮,但他确实不能像实验大棚和编织那样马上拍板做决定。
“这事我记在心里了,我好好琢磨琢磨。”
这事不是他一个人说了能算的,他认可,但他也怕,他自己得先下定了决心,再去动员别人下决心,还要确保大伙儿能一条心,肯拧成一股绳去搏上一搏,这个过程弄不好半年一年的就过去了。
不着急,集体生产都这么多年了,沉住气稳着点,多等一年怕啥呢。
张宝生认可,因为咋琢磨这都是为了老百姓好的提议,但他也是真不敢啊。
这事周嘉妮只跟张宝生提过,跟村里其他人没提,他们在村里待了两日,看着白昊阳像模像样的当起了老师,把该看望的都看望了一遍,跟知青们定好给他们上课的时间,就跟邱则铭去了滨县。
自己找好招待所把行李放好,去了滨县编织厂。
李敬党对他们的到来表示了极大的欢迎,中午就在厂食堂打了几个菜,请周嘉妮和邱则铭吃饭,一起的还有周嘉妮的前秘书,钱海。
钱海在厂里干的不错,是李敬党的得力助手,如果将来李敬党调走,会考虑安排钱海接他的班。
周嘉妮还看到了一个熟人,吕敏娟。
吕敏娟冲她眨眨眼,但没有当着其他人的面过来套近乎,跟新认识的同事一起排队打饭去了。
见她这样,周嘉妮也没过去打招呼,她在厂里待好几天呢,有说话的机会。
“吕敏娟同志已经上班了?”
李敬党笑道:“比你积极。”
“瞧,这是嫌我来晚了。”
“哈哈。”
打趣两句,四人边吃边聊,聊到了厂里的生产,聊到今年广交会的成交量,聊到今年的爆款,有说不完的话题。
吃完饭,李敬党请他俩去办公室说话、喝茶,下午就把研发部交给了周嘉妮。
其实大伙儿彼此都认识,有两个人当初还是周嘉妮亲自面试的呢,只是没那么熟悉。
研发部目前一共四个人,有编织经验,能熟练掌握好几种编织手法,这一点比周嘉妮强,但不会画图,没专业学过,就是理念和抽象派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