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五章:尽诛九族!(第2/5页)
一套套下来,杀人不见血,莫名其妙自己的兵权就全部被收走了,包括弟兄们的权势,也是大大削弱。
且军中人人歌颂,大伙也没个脾气能发出来。
这手段,身在局中不知觉,过了后再回想起来,后背都得湿透了。
蓝玉等人离开后,锦衣卫众人才算是松了口气。
现在的锦衣卫,反倒是没有之前那么强势了。
若是以前,别说是凉国公了,即便是藩王,哪里敢私闯。
只是目前太孙在位,局势有些不明朗,谁也不知道,太孙殿下将会倾心于哪个衙门。
锦衣卫之所以这么强势,还不都是因为陛下信任。
……
宫廷中,此刻朱元璋和朱英正在谈关于春节后的安排。
“你说的这个邸报,倒也不是不行,只是咱觉得效果甚微,倒是以铜制字这个法子,确挺不错。”
朱元璋听完大孙讲述的想法后,开口说道。
方才,朱英跟老爷子透露出,想要办一个民间邸报,相当于半官方的那种。
除了部分朝堂中可以公开的信息,其余像是一些风土人情的介绍,还有一些新鲜趣事,都可以刊登在上。
自然会有人员,严格把控上面的详细内容。
其中为了更好的印刷邸报,或者说扩展邸报的销路,朱英提出改革活字印刷术。
自从汉朝蔡伦改良纸的生产以后,书写材料比起过去用的甲骨、简牍、金石和缣帛要轻便、经济,但是抄写书籍还是非常费工的,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到东汉末年的熹平年间,出现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
北宋庆历间毕昇发明的泥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
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
现在便就是朱英提出铜活字,可以更加持久方便的使用。
目前大明所盛行的大多都是木活字,唯一的缺点就是经常浸泡在墨水中,普通的木材容易受到腐蚀,损坏,需要经常性的更换。
好用的木材,成本过于高昂。
如若采用铜制,在持久耐用这块,强上太多。
听到老爷子对于邸报没多大兴趣,朱英瘪瘪嘴。
其实就目前的市场来说,邸报的作用确实不算大。
一则是读书识字的毕竟是少数,受众过于局限,八九成的大明人,几乎都不识字,哪怕是朱元璋已经开办了义务教育,但真正能够读书的少之又少。
吃饭都是个问题,谁还管读书识字呢,先活着吧。
加上蒙元文化的侵袭,对于绝大多数世家的毁灭,汉文化都要形成断层了,在北方那边,甚至懂蒙文的跟懂汉文的差不了多少。
还一个原因就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朱元璋也不例外。
对舆论控制很严,虽然没有搞什么文字狱,但因言获罪的,可不在少数。
至少胡惟庸案中,因言获罪的大把,平时锦衣卫抓捕文臣,主要的罪行也是这个。
是以朱元璋对于大肆发展邸报,兴趣不大。
好在是大孙来提,朱元璋也就没提出明确的反对。
“爷爷,其实邸报最大的好处,就是控制舆论,有着官方的背书,民间邸报上的内容,多数百姓,都肯定会选择相信。”
“对于朝堂的宣传,民心的把控,都是一个大的利器。”
“虽然现在百姓识字的不多,但孙儿打算在大办学堂的同时,也可安排一些人,如评书般,专职讲述邸报内容。”
“自古百姓于兵役,畏之如虎,往往需要强征才行。而咱们完全可以在邸报上,大肆宣扬军人荣耀,比如一些忠君报国的英雄人物,为他们展开宣传。”
“如此之下,征兵这块自然要比从前轻松不少,且兵士了入了伍,更加容易培养出信念,忠诚。”
“百姓们唯一可以知晓的国家大事,都只能是从邸报上面获得,自然也能更加的深入人心。”
在朱英的心中,这邸报控制舆论,绝对是个非常好的东西。
就目前的情况,邸报自然是唯一官办,而后大量印刷,以低廉的价格,迅速传递至大江南北。
从前为什么有说什么皇权不下乡的言辞,就是因为百姓们不识字,朝堂的昭告,根本看不懂,加上一般来说很少离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
这也就导致那些乡绅地主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
邸报就不同了,首先上面肯定都是满满的正能量,以宣扬忠君爱国为主,彻底的激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概念。
在加上打造英雄人设,什么舍己报国,为兄弟挡刀,独上草原,杀敌千里。
这些的小故事不断产生,日积月累下,对于民心有很大塑造的效果。
可不要小看这些英雄人设,站在上位者的角度,这英雄人设的产生的影响力,对于百姓的影响,尤其是青壮年,非常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