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第3/6页)
可不是多事之秋嘛,老大哥撤走了,边境上不太平,国内大大小小的事情就没断过,从去年开始好些地方闹天灾,今年更加严重了。
都盯着今年秋收,遭灾的地区好不容易把粮食种活,病虫害加上高温缺水,能不绝收都是好事。
八月,立秋!
老话讲:七月立秋,万般收。八月立秋,一半丢。
今年天灾还碰上八月立秋,真是愁上加愁。
今年没下过雨,大太阳一日日晒得人心焦。好不容易等到禾苗长大,天气热,稻花早早扬花,水不够充足影响稻穗灌浆,灌浆不够充分又被高温催着比往年提前成熟了,减产无可避免。
水稻已经黄了,这几日就是开镰的时候了。
赵文书带着人在各个大队巡视,到了青苍大队,看到一群青年在河坝边的水田埂上看水稻,他连忙过去:“今年收成怎么样?”
魏海皱眉,把刚剥开的稻米拿给他看:“灌浆的时候水不够用,灌浆的时间也不够,米粒不饱满,瘪壳的稻穗也多。”
一路巡视过来赵文书心里也有数:“说吧,你们估计要减产多少?”
“三成吧。”
赵文书露出个苦笑:“你们青苍大队在最上游,减产的少一点,其他几个大队水稻估计减产都在四到五成,几乎一半。旱地的玉米、红薯减产情况稍轻。”
魏海立刻说:“我们可没有多用水,都是按照规矩来,我们放水的时候其他大队也有人监督。”
赵文书拍拍他肩膀:“急什么,我又没有说你们大队瞒着其他大队多用了青苍河的水。你们大队减产稍微少一点,那是你们伺候得好。”
赵文书是个负责任的人,天天都在各个大队跑着,哪个大队是什么情况他还不知道么。
要说青苍大队跟其他大队最不一样的地方,青苍大队距云霄山最近,地下水也丰富一些,今年新打的几口水井都出水了,社员们把平时家里用过的水都泼水田里,多少有点帮助吧。
“昨天我去山上看过暗河,暗河的水流比上半年小了不少,等到明年,我看暗河里的水肯定不够咱们开春种地。”
赵文书去暗河看过,青苍大队距暗河最近,去得就更勤了,暗河的水流量他们比赵文书还清楚,听到赵文书感叹,他们都沉默着不说话。
“不说这些,明年的事情明年再愁,说不定过几天就下雨了呢。”赵文书擦了把汗,打起精神:“你们大队什么时候开镰?”
“后天吧,才把田里的水放了没多久,田里还有些湿,晾两天再收。”
“好,等你们收割了我再来。”
山下开始收割了,山上还要等十来天才能收割。
“今年干旱气温高,咱们的田里的水稻也提前成熟了。”木怀玉把林梅送来的纸条给几位族老看:“除了青苍大队,长宁公社其他大队水稻预计减产一半左右。”
木黄柏说:“我们今年减产估计两成左右。”
他们山上用水不像山下那般紧张,气温也没有山下那么高,精心伺候着长得还行。
信上还说他们担心明年缺水没办法种地,木家族老们现如今也说不好,他们木家明年也还不知道该怎么办呢。
先放着吧,先把今年粮食收了再说。
长宁公社产量低,那是跟往年的收成相比。跟今年外面其他遭灾的地方比,他们的收成还是相当可观。
上半年木家就托族人打听今年交粮食的政策,到现在都还没有新政策出来,如果按照去年的口粮标准,剩下的今年肯定交不够公粮。要是按照去年交公粮的标准交,他们的口粮肯定就不够。
再说了,除了口粮和公粮,还有明年的种子呢?储备粮呢?
一句话说,按照去年的规矩,今年的粮食肯定不够分配,要想些办法。
赵文书偶尔也想,如果今年不交公粮就好了,这样不仅口粮够分,水稻加上旱地收的玉米,他们大队的粮食还能剩余不少。
长宁公社地方比较封闭,原来走水路还算方便,今年青苍河断流,能连接外面的路就只有弯弯曲曲的山路。路太难走,司机为了安全起见只能慢慢开,一天都只能跑一趟。
因此,长宁公社这边的秋收情况外面其他公社还不清楚,赵文书却对外面其他公社的情况心里有数。
长宁公社秋收还没搞完,他听说其他公社明天要去县里找领导问今年交公粮政策。嘴上说问政策,实际上是想问他们这里遭灾有没有救灾政策?
他们大面积减产,国家会不会救济他们?就算不能救济,公粮能不能不交?
“赵书记,你们公社今年减产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