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第5/6页)
“然后呢?既然种了茶树当地怎么没有留下制茶的只言片语?”田政看过丰山县的县志,一句话茶叶相关的都没提到过。
“那个地主老爷种下茶树没两年就去世了,后代子孙对茶叶不感兴趣就没再继续经营,任凭茶树乱长。”
“那个地主后代子孙不争气,因为赌博把祖产都输出去了,那座山易主后,新的主人也没去山上考察过。”
田政激动起来:“咱们明天就去考察,最好再找两个懂茶叶的专家跟咱们一起上山去看看有多少老茶树。”
木家的商队每年都会跑一趟草原,跟草原上的人以物易物。交易的东西除了药材、粮食之外,还有很多茶叶,林长年对茶叶算是有一点心得。
“再找两个懂制茶的师父一起去。正好现在是春天,咱们摘些青叶制成茶叶泡来试试,如果茶叶品质好,你想想办法,找门路往外销。茶叶一般,咱们就把茶叶弄到供销社里去,或者给省里的企事业单位推销,他们如果愿意采购丰山县的茶叶当作福利发给工人也行。”
“对,挣到钱了,其他事情就好办了。”
林长年补充道:“好歹茶叶是我发现的,等到有经济收益了,你要给每个公社修一修学校,还要提高老师的工资和福利。”
有了好福利,他想办法选一些有水平的好教师。那时候因为茶叶厂肯定也建起来了,社员们有了额外的收入,一部分人就会重视孩子的教育。孩子能有个初中高中文凭,茶厂优先招录他们。
这样,就把当地的经济和教育盘活了。
“瞧你说的,只要有钱了,教育我肯定也会想办法搞上来。”
到时候跟上面汇报工作,他把数据摆出来,修了多少学校,小学比之前增加了多少入学儿童,有多少孩子考上了初中、高中,这都是实打实的政绩。
“你提醒的对,粮食方面的难题比较大,咱们可以往经济作物方面想想办法,除了茶叶之外,其他经济作物也可再考察考察。”
林长年再次发力:“或许药材种植方面可以找专家想想办法。还有水果,我看当地好些社员房前屋后种的柑橘树都长得挺好,或许这里的土质挺适合种果蔬。”
田政脑子里已经列出了新的列表:茶叶厂、药材厂、罐头厂……
两人把县里的情况快速捋了一遍,田政就去省里找门路去了。田政是个行动力非常强的人,四月初清明,三月下旬他就把刚弄好的明前茶送到各个单位领导的桌上了。
不仅如此,他还叫来报社记者宣传丰山县的茶叶,报纸上的标题就叫做:好消息!倒数第一贫困县找到了新出路!
田政鸡贼得很,这篇报道一半的篇幅在卖惨,介绍丰山县人民的艰难。另外一半的篇幅就是狐假虎威,说省里领导对丰山县的支持,省里好多企事业单位有意向采购丰山县的’脱贫茶’,为支持丰山县人民脱贫出一份力。
好家伙,林长年看到报纸时都惊呆了,田政这小子看着年纪不大,没想到还挺有手段。
他把领导架那么高,吹捧得那么到位,以后他去办事的时候人家不得给他几分面子?
还有他列出来的意向采购单位,你都列出来了,人家好意思不支持一下?不要面子的?还专门把丰山县的茶叶命名为’脱贫’茶,这属于图穷匕见了。
林长年拿着报纸去找田政:“一篇文章里夹带这么多的私货,哪个记者这么贴心,整篇报道都向着你?”
田政嘿嘿一笑:“不瞒你说,省里报社的二把手是我姑父,写稿子的是我堂姐。”
田政和林长年相处时间也就两个月左右,但是一起干的事情不少,相处的时间很多,林长年从田政的言谈举止间看出了田政家里有背景,有人脉。就是没想到,他的人脉这么宽。
“等县里的茶叶厂建好了,县里有钱了,我支持你搞教育。等到你的工作做成功了,出成绩了,我也支持你上报纸宣传宣传。”
“我爸一直教我,只会埋头做事,不会宣传是不行的。”
林长年微笑道:“那我提前先谢谢你了。”
站在某种角度看,林场觉得田政说得很对。他们认真做事,为丰山县人民脱贫过上更好的生活劳心劳力是真,想因此获得政绩往上爬也是真的。
凡事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圣人。
林长年碰到个好搭档,他的工作有序地开展起来,渐渐地步入正轨。在庆丰县工作的林小琴则不一样,开年后,她的工作开展起来越来越难。
林小琴开始以为给她使绊子的是宣传部的那个叫王姐的干事,当初她跟她一起被借调到县委书记办公室工作,去年她被转正,王姐被退回了宣传部继续干原来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