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第2/4页)

唯一的问题,是如何确保秦卒愿意接受项羽为将,听从他的指挥。

………

秦历15年,新安城祭,永免被坑杀秦卒直系血亲的徭役。

秦历17年,项羽降秦。

秦历19年,北征匈奴,戍守驿站三年或战死者,免徭役。

秦历26年,侵吞匈奴。

秦历37年,全国永免徭役。

张良罗列出天幕透露的相关大事件。

新安城祭时,无人知晓秦二的目的是永免所有秦人的徭役。

北征匈奴时,秦人也是以性命换取免除徭役。

可仅仅十一年后,所有秦人都免除徭役,先前以命博取殊荣秦卒又将如何自处?

不对,天幕将永免徭役的功劳归于他身,此事必然与他有关。

张良不断推演,最终推得一种方式:

迁边。

西域在五年内覆灭、最晚不过32年,5年后大秦疆域又将西扩至何处?

秦民迁极西之郡,则可免徭役。

不可能所有秦人都愿意迁边,后世以37年为限,恐怕指的只是政策实施之时。

【许多专家都认为新安城祭让秦二踏出了改革军功爵制的第一步,即直系血亲永免徭役可以成为赏赐的一种。】

【同时秦二也以新安城祭聚拢涣散的大秦民心与军心,是帝王心术的绝佳体现。】

【悄声帮楼主补充一下我觉得应该补充的:之所以能聚拢民心,是因为这些秦卒来源于大秦各地。】

【说得这么晦涩干嘛,就是章邯把骊山刑徒带成了一支项羽之下无敌的军队,然后被项羽埋了。】

【倒也不是全部都是刑徒,也有后期补充的部分关中子弟兵。】

【但刑徒依旧是主力。】

【也叫:项羽觉得自己埋了二十余万秦卒,结果秦二溯查后发现里面有超两成的原楚地人。】

【楚地刑徒多啊。】

【但秦二依旧把所有人的直系血亲徭役都免了,理由是为秦而战就是秦卒,无论出身何地。】

骊山刑徒们面面相觑。

他们来自各地,由于骊山就在关中,就近原则下关中人最多。

被埋的原来主要是他们?

啊?

“……比起在这里给始皇帝修一辈子陵寝,倒不如被埋在新安城。”

至少能荫庇子孙!

“秦二世不修陵寝,或许到那时我们就能去与匈奴作战。”

“你还想跟随章邯吗?”

“……要是不能进项羽的军队,那就进章邯的。”

一个埋他们的,一个让他们被埋的。

天幕都说了,章邯的能力可能仅次于韩信和项羽。

韩信是统帅,亲兵不会太多。

上战场就是要赚军功,要赚军功当然要选能力强的将军!

至于为何所有刑徒都想去匈奴?

天幕说得很清楚:

直系血亲永免徭役是秦二改制军功爵制后的一种赏赐。

刑徒们想到了不是所有人都能去征匈奴,因为他们的数量远不止二十万。

但他们没有考虑到:

想要为后代永世免徭役的良家子就远远超过三十万,正常情况下又怎么轮得到刑徒呢?

………

项羽怔愣了许久。

他埋的二十万秦卒,可能有四万是楚人?

他现在似乎有点理解,为何未来的自己没有再造反了。

有四万楚人的直系血亲世世代代永免徭役。

原因是他们的至亲被他埋在新安城。

永免徭役的楚人不会只有这四万人的血亲,还会有无数楚人为了永免徭役而成为秦卒。

他项羽,难道能为一己之利,再把无数楚人坑杀吗?

就算他敢做,又有谁会追随他做这样的事?

………

章邯并没有因秦卒大部分是刑徒而感到有丝毫轻松。

当发现这二十余万秦卒是他亲手带出来的军队时,他的心情更加沉重。

他们该多么信任他这个主将,才会从刑徒军变成项羽之下无敌的军队?

却因他的一念之差,被全部坑杀!

天幕中的自己必将悔不当初。

而在最初的时间线上,章邯被樊哙击败后,废丘城投降,身为雍王的他却自杀了。

很难说曾经覆灭三王的章邯,在投降项羽之后面对刘邦的军队时的逢战必败、以及再次投降后的自尽,和那二十余万被坑杀的秦卒有多少关系。

………

“把骊山刑徒带成了一支项羽之下无敌的军队”。

自古以来最好的军卒都是良家子。

能将刑徒带成一支精锐,其难度远高于带领一支正常的军队。

英布虽然还是不服,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个骨头软的章邯带兵能力确实不错。

怪不得秦二没杀他祭奠亡魂。

………

原来如此。

被坑杀的多是刑徒,秦卒对项羽的恨意就会大幅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