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恐怖屋杀人事件!(第2/2页)
不过,他们照搬只是想在欢乐之家七百多位观众面前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即便是他,也难以对这些行为提出严厉的指责。
爱德华一度取消赠送“证词”的环节,试图给这些积极的观众增加障碍,但这并没有什么用,观众们完全可以将道具藏起来,侍者们也无法每一个都打开来查看,太费时了,观众会抗议的。
所以,每当提问环节一开始,整个音乐厅的观众都会齐刷刷地举起手,对案件的细节倒背如流、了如指掌。——爱德华已经毫不意外了。
虽然随着贵族们社交季的返城,它对这些新客人暂时保持着新鲜感,还能勉力维持一段时间,但肉眼可见地,欢乐之家需要继续扩充“谜题晚宴”的案件数量。
所以还是写柯南吧,可以把里面的案例改一改给“谜题晚宴”用,还能做成“陪审团游戏”,一举三得。
由于艾琳娜的勤奋更新,《柯南探案》逐渐在工人阶级读者群体中流行开来,甚至引发了人们对治安环境的担忧。毕竟在书里的米花市犯罪率堪比哥谭,有时候赶稿的时间紧迫,艾琳娜都懒得想动机,可能只是人群中多看了凶手一眼,他就凶性大发,将此人杀害,堪称随地大小死。“米花大舞台,有命你就来”,这谁看了能不害怕?
不过,他们倒也不必太过担忧。毕竟,在没有警察的当下,艾琳娜并没有在小说中提供任何具有可行性的犯罪技巧。书中的犯罪手法就像“雾天狗杀人事件”那样,乍一看花里胡哨,但真正尝试按照书中的描述去实施时,人们很快就会发现,这些方法根本不可能在现实中实现。
可以说,她也算是为卢恩顿的治安尽了一份力。
当然,在制造恐慌的同时,艾琳娜在书中传授了很多侦探技巧,介绍了前几年在米国发明的摩尔斯电码、鉴定死者死亡时间的简单方法、以及苦杏仁味的“□□”毒药等等。
“还有一些记者在采访那些贫困人家的孩子,问他们长大了想要做什么样的工作,”朋友笑道,“他们居然说,想要成为一名侦探!甚至学着小说里的样子,组建了一个少年侦探团。”
乔治瞪大了眼睛,惊讶地问道:“真的?”
朋友点了点头,指着不远处的报刊架说道:“你可以找一找《每周新闻》的报道。谁知道呢?也许他们长大后真的能成为侦探。”
事实上,“少年侦探团”其实已经组成了一个松散的“组织”,甚至引来了一些大人物的注意,他们担心这些青少年们聚集在一起会闹出什么大事,但结果却是,他们在帮人寻找丢失的宠物、找回不小心掉落的钱包、乔装打扮混入特定的地方、以及成为许多记者和侦探的“线人”。
要论消息灵通,这些经常在街面上游走的孩子,可比一些侦探强多了。
“太夸张了吧?”乔治半信半疑地看着封面上的图案,一个死者倒在地上,三个人围着他做出伤心的表情,而在他们斜对面,一个……小学生?正在摸着下巴,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光看封面确实和其他便士小说不太一样。
比起那些以血浆为卖点的封面,这张封面虽然也描绘了死亡场景,但却没有一丝“血腥”或“暴力”的痕迹。众所周知,如果一本便士小说不在封面上铺满血浆,那它的销量恐怕难以提升。但这张封面却选择了更为内敛的表达方式,仿佛出版商对小说本身的质量充满了信心,不需要通过血腥画面来吸引眼球也能确保销量。
乔治顺手将这本小册子揣进兜里。
见他不以为然的样子,朋友温馨地提示着他,“这一期写的是‘恐怖屋杀人事件’,我想,你刚去过恐怖屋,一定对此很有代入感。”
“原来你在这里等着我呢,”乔治冷哼一声,将这本小册子拿了出来,“我倒要看看,恐怖屋怎么杀人的。”
这个案件并不复杂,一开始,恐怖屋流行着“混有真正亡灵”的传闻——这可太有代入感了——四个人组队前往探灵,结果其中一人居然被亡灵活活吓死……
乔治默默地把册子合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