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三十六章(第6/8页)

“这是什么水稻,一年两熟吗?粳稻是什么?我听说有一种安南来的稻长得很快,哦,不好吃啊,种出来没人要,所以他并没有普及是吗?”

“你们一年税收多少?每亩交八斗,每亩地还要加损耗,这才毁了田地,所以夏税麦交不上了吗?那秋粮呢?”

“你们还要给京城送白粮的贡赋?费用自担的嘛?自己去送?那不是要花很多钱?”

江芸芸在纸上涂涂写写,咬着笔头:“你们每年若是风调雨顺,大概能有多少剩余的钱财。”

“若有二两便能过个很好的年了。”老村长笑说着。

江芸芸却笑不出来。

“这个村子的粮食分好了。”秦岁东带人走了进来,“我们要去孤寡老人那边看看,再送几件衣物,芸哥儿可要一起去。”

江芸芸点头:“我去看看。”

一群人就在村长的带领下去找住在村子边缘的孤寡老人和小孩。

那些老人大都衣衫褴褛,小孩大都是光着身子跑来跑去,见了人只是呆呆地看着。

“这些都是最便宜的料子。”秦岁东说,“只是给他们应应急。”

可即使是这样的衣服,那些人还是激动得要哭了起来。

临走前,秦岁东对老村长连敲带打,这才上了马车准备去第二个地方。

“我们真的可以免除赋税吗?”村长站在马车前,犹豫说道,“连着三年受灾了,村子里的地是越来越少了,我们的税赋越来越重。”

江芸芸语塞。

她今日来是为了自己的目的,想要避开讨人厌的藩王,却第一次如此直面惨烈的明朝百姓,那点关于自己的私心再此刻被压榨得一干二净。

书上所学的一切,百姓苦,民生艰,在此刻成了最真切的画面,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直到上了马车才回过神来。

“他们日子过得好苦啊。”她喃喃自语。

黎循传累得抬不起手来,整个人靠在车壁上:“之前分米,他们一户人家都只来一个人,我问了才知道说是只有一件能穿出门的衣服。”

不少读书人也跟着唉声叹气,读再多的书,远没有今日来的震撼。

唐伯虎呆坐在原地,好一会儿也说道:“二两银子啊。”

百姓只要二两银子就能过好日子,可昨日那块价值一百五十两的铎针,却是别人不愿意伸手去接的脏东西。

马车内的读书人个个心事沉重。

女眷马车上,周笙开始问秦岁东刚才不明白的问题,江渝也听得认真。

“村长在村中一向威严,村民是散沙,需要领头的人。”

“那几人明显是无赖,所以要多加警告,但是警告他们没用,所以让那些老人出面。”

“你也不必太好脾气,该硬起来要硬起来。”

另一辆马车里,江漾年纪小很快就睡了。

江湛抱着小妹,摸着她的脑袋,半晌没说话。

“姑娘可是累了。”妈妈问道,“还是饿了,吃点糕点压压肚子。”

“没,都是熟门熟路的事情。”江湛沉默片刻,“只是觉得江芸也没别人说的这么差。”

那些路泥泞肮脏,他却能面不改色走了过去。

那些小孩的手指都是淤泥,他只是细心地给人擦了擦。

妈妈顿了顿:“知人知面不知心,大姑娘心善,还是多看看才是。”

江湛嗯了一声:“我知道。”

之后一路上,随着进的村子越来越多,粮食越来越少,但沉默的人越来越多了。

有几个村庄受灾很严重,一进门就挂着白布,也碰到村中情况格外混乱的,几个读书人倒是勇敢,把女眷牢牢护在身后。

等手中的粮食全都发完了,天色也逐渐黑了下来,一行人身心疲惫地准备归程。

“要下雨了。”江渝已经累得趴在周笙肩上昏昏欲睡,察觉到头顶落了雨,迷迷糊糊说道。

“没事的,准备回家了。”周笙安慰着。

那一边江漾已经睡得天昏地暗,被妈妈抱在怀里,江湛强忍着疲惫,不让人抱着,打算自己回马车。

“今日回去还要劳烦你们写几句诗,几篇赋。”唐伯虎早已没了一开始神采奕奕,疲惫说道,“过几日我亲自来取。”

一群人也累得没空说话了,纷纷拱手行礼,自个上了车就准备眯一会儿。

江芸芸站在马车前,看着密密麻麻的水道,泥泞不堪的道路,那是一种她从未见过的贫穷落后。

头顶的乌云黑沉厚重,好像顷刻间就要压了过来,所有的一切都成了最渺小的存在。

她读过历史,知道明朝正处于小冰河时期,所以天灾人祸不断。

然后呢?

书上没告诉她,原来小冰河时期的封建社会是这样的。

原来百姓活得这么苦,连活着都是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