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四十五章(第3/4页)

半个月后,黎淳看着拿到手的东西,见她后面不仅写好水利的内容,还配了生动逼真的图,甚至还补充了两种养殖方式,一种是鱼稻共生,一种是桑基鱼塘。

她细心补充着鱼稻共生的鱼需要食肉的鱼,避免吃掉稻的根系,但也需要食草的鱼,需要去吃掉水稻边上的杂草。

桑基鱼塘则是用了几句话概括了一下——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

虽是简单,但格外清晰明了。

“这两个倒是有意思。”黎循传仔细琢磨一会儿,笑着点头,“若是这些能推广出去,百姓在一种土地上,至少有两种收益。”

“但这样会不会太累了。”老夫人担忧说道,“瞧着工作量也大了。”

黎淳笑说着:“若是可行,百姓就会固定在这片土地上,累一些,但也会有好日子过,他们也是愿意的,再不济,会有人跟着改进工具的,自秦以来,农事不就是一代跟着一代变化吗。”

老夫人转念一想也觉得有道理:“哎,你这是打算给谁写信啊。”

“给有能力的人,去看看这东西到底行不行。”黎淳笑说着。

—— ——

浙江布政司内,刘大夏穿着洗得发白的衣服,正在查看各地农事的情况。

隔壁扬州因为农事发生了震动,他就借机敲打了浙江各地的官府,要求他们老实上报夏税麦的事情。

如今各地上交了账本,他便一点点对过去,若是哪里不对,还打算亲自去看看。

“老爷,扬州来信了。”管家低声说道。

刘大夏正看好湖州的帐,湖州上缴的税收是所有州县里最难看的,知府早早就递了折子上来,说是受灾了。

他打算抽空去看看。

“老师的信?”刘大夏惊讶说道。

他是了解自己老师的,若非有事很少送信,上次还是告知自己多了一个师弟,这才送了一份信来。

接过信封,他才发现这份信厚厚一叠,似乎有本书。

这本书封皮简陋,上面甚至连个字,拔都没有,开偏就直截了当讲如何分辨土地,也不是用规范的表达书写,反而大白话跟个唠家常一样。

刘大夏眉心微微皱起,却还是仔仔细细看了下去。

这本书的页面不多,但内容却不少,而且每一句都是重点。

他看到七八页时就忍不住站直身子,面露难色。

这一章的沤肥倒也不至于写的这么详细。

但是等到看后面的育种,如何给水稻小麦治病却又忍不住拍案叫好。

再看到那几个没见过的字,皱了皱眉,忍不住在纸上把这几个字写了一遍,跟着老师注解的音切读了下去。

接着看到工具篇,看着有些奇怪的工具,忍不住试着比划了一下,却又发现这些工具是顺手的,就是不知道实践起来到底如何。

等最后看到水利篇,看着图片上的水车,水牛拉车等等灌溉工具,倒也不觉得奇怪,只最后看到一种竹子灌溉方式觉得新奇。

一节节被挖一个口的竹子按照‘井’字被铺到地上,然后连接到水里的盒子里,上下口都用盖子盖上,说是用水时,打开盖子,利用水势就能把整个田灌溉好。

他在心里仔细想了想,竟然觉得非常可行。

能控制水,也能控制量,即使需要水源充沛一些。

最让他激动的还要是最后那两个养殖方式,写书的人写的非常详细,还画了一个名叫流程图的东西,简单明了,便是送给不识字的老农也能明白如何操作,更重要的是这东西要是真的能推广,百姓一下子有了两个收益,生活就能便好,却与此同时投入的也更多了,承担的风险也更大了,但这几年日子已经这么不好过了,万一赌对了呢。

“好有意思的想法。”他拍案而起,“套车,我要去找司农参政。”

他揣着那本书高兴地连鞋子都忘记穿了,就直接跑了出去。

“哎哎哎,老爷,鞋子!鞋子!”管家拎着鞋子无奈追了出去。

—— ——

江芸芸还不知道自己的那本书即将在浙江掀起怎么样的农事变革,现在她只能老老实实,安安分分地坐在椅子上读书。

五经如今只剩下春秋一个本了,《诗经》、《尚书》、《礼记》和《周易》她都已经跟着老师学了一遍,也算粗通大意,第一轮攻坚克难也是都学了一遍。

“春秋是关于春秋时期的史书,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鲁国的重要史实,之后为他衍生出的补充、解释、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是你必学的,与此同时, 《五经集注》后面的春秋类别你也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