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第4/5页)
“是,不过这样的神童,拖到十岁才开始读书,实在太晚了。”刘大夏叹气,“可惜了,不能早些进入官场干事,耽误芸哥儿的一身本事了。”
黎淳笑着摇了摇头:“他这个脾气,我可不敢放他进去。”
刘大夏想了想,也跟着点头:“心是好的,但说话太直了,也太容易得罪人了,刚才那番话若是让外面的人听去了,今后这科举只怕要难了。”
黎淳没说话,只是淡淡说道:“我拘着他倒不是为了磨他的性子,而是为了教他如何盖着性子,大明走到现在需要的不是汲汲营营之辈。”
“可他扬州那件事就办成这样了。”刘大夏沉默,“我倒是觉得他若是能跟宾之一样圆滑才好。”
黎淳叹气,随后又笑了笑:“可不是也撬动了一角吗?可见乱棍也能打死老师傅。”
刘大夏沉默了一会儿,也跟着忍不住笑了起来。
师徒两人对视一眼,又笑了起来。
“不说这事了,我打算把这本书呈现给陛下,让陛下在各地推广开来,今日来除了要和老师讲丰收的喜事,还是想问一件事情,就是需不需要把芸哥儿的名字写上去。”
虽说如今的科举不像前朝还需行卷,在考官中先一步打开名声,如今考试糊名,名气并无用,但一旦考上了,这些才子神童的名气却能让他们有一个好去处。
刘大夏也是为这个小师弟考虑,早早为他打算起来。
黎淳抬眸看他,最后摇了摇头:“两件事情我都不同意。”
刘大夏惊讶地看着他。
“之前丘尚书上了一本《大学衍义补》,此后徽州府的周教授也上了一本《治安备览》,没多久无锡的陈处士也紧跟着来了一本《四书注解》,陛下把这些事情都教给程学士,学士评价后两本‘燥进’,之后陛下并无任何反应,下面的人再也没有人任何呈书。你可知为何?”
刘大夏常年在外奔波,对内廷之事实在是头疼,闻言便摇了摇头。
“一个丘尚书就够了。”黎淳意味深长说道,“丘仲深秉性是否真的如传言一般性狭不重要,可你这本书上去,可就重蹈前年的‘燥进’了,这不是第二次打丘尚书的脸。”
刘大夏气愤说道:“我这个是治世之书,和那些沽名钓誉之辈如何能相提并论。”
黎淳见他执拗的样子,叹气:“你刚才还说江芸性子直,你看看你现在的样子。”
刘大夏还是不服气,梗着脖子:“我是于民有利。”
“那为何你要自掏腰包买种子。”黎淳直接质问道,“难道一开始这事就是坏事吗。”
刘大夏沉默了。
“但你这几亩地的事情瞒不过那些人,最迟年后,你就会被召入京。”黎淳亲自端着茶递了过去,和气说道,“何必着急。”
刘大夏接过茶水,也不喝,许久之后闷闷说道:“之后面见陛下交这本书吗?”
“若是到了京城,你替我送宾之几包茶,他最爱喝茶,浙江的龙井不是很有名吗?,你们师兄弟多年不见也该叙叙旧了。”他岔开话题说道。
刘大夏心不在焉地点头应下。
黎淳摇了摇头。
“对了,既然来都来了。”他话锋一转,对着桌子上几张卷子挪了挪嘴,“这几张试卷你改一下,要严厉一点。”
刘大夏不解地嗯了一声。
“要放假了,打一顿他们也紧紧他们的皮,免得放了个假就心野了。”黎淳面无表情说道,“你也见识见识这几个年轻人的水平。”
刘大夏只好放下茶盏去改功课。
书房内的四人还不知道自己即将受到什么打击,捧着书还围在一起,也不读书,就只是碎碎念着。
“你这个东西写的真的有用。”
“我家的地我们都没去看过,趁着我们回苏州前去看一下。”
“刘布政司对这几亩地的事情如数家珍,看来是花了心思的。”
江芸芸托着下巴不说话,另外三人说了好一会儿,最后忍不住扭头看来:“小小年纪,又是有什么心事啊。”
“那个土豆和番薯真的很高产的。”江芸芸脑子里还在想这个事情。
“元敬很喜欢走南闯北,你不如去问问他。”祝枝山说。
江芸芸换了只手托下巴:“它现在应该还在海里,就是不知道是哪边的海,广东那边吧,我记得是广东的船带回来的番薯,土豆倒是不记得了。”
“土豆是什么?”几人又窸窸窣窣说了几句,“长在土里的豆吗?豆也不能天天当饭吃吧。”
“尊重点土豆,它可不一样,它超级好吃。”江芸芸严肃说道。
黎循传嘲笑着:“说得好像你吃过一样。”
江芸芸沉默了,咽了咽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