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第4/6页)
下了车,李东阳就不再说起这个话题。
两人一走进牌坊,耳边的声音也跟着安静下来,左手面是高大的白墙,右手面则种满槐树,路面上铺着青石板,路上偶有走路的读书人,大都行色匆匆。
李东阳带人来到写着‘国子监’三字的大门前,随后直接敲门,开门的仆人显然是认识他的,见了他就是行礼问安。
“祭酒可在?”李东阳和气问道。
开门的人点头:“在隔壁文庙呢。”
“就说李西涯携同门拜访。”李东阳说道。
仆人悄悄看了一眼他边上的江芸芸,正巧和一个黑漆漆,圆滚滚的的大眼珠子对上。
江芸芸察觉到他的视线,露出一个灿烂的笑来。
那仆人收回视线后,又找了个小仆给他们带路,随后自己朝着隔壁的文庙走去请人了。
江芸芸跟在李东阳身后,好奇张望着。
他们入了大门后就能看到一大片空地,两侧各有一排倒房,边上还有两座一模一样的井亭,其他再无建筑,院中种满花花草草,正中是一条修缮极好的大路。
江芸芸跟着他们又入了一扇大门,左边是一座修缮宏伟的钟楼,右边则是高大威猛的鼓楼,再往前走就是一座璀璨耀眼的琉璃牌楼。
牌楼之大占据了一半的长度,辉煌灿烂,上面雕刻着孔子的句子,笔墨挥洒自由,绕过牌坊往里走就是两座巨大的碑亭,两侧都是雕刻的文字。
“只有读书好的人才能在这里留下笔墨。”李东阳冷不丁说道。
江芸芸连连点头,目不转睛地看着,只是视线还没从文字中收回,只看到两侧各有三间大教室,门窗俱是打开,露出里面整齐摆放的桌椅。
等两人随着仆人上了一段往上走的长阶,然后穿过一个拱门,只听到潺潺水声,波光粼粼的水面正安安静静在脚下流淌着,再一抬眸就看到不远处有一座金碧辉煌,类似于宫殿大小的建筑。
一座由三层纯白色圆形台阶层层而上搭成的台子,正中一个蓝顶红墙的建筑,屋顶自上而下层层放大,湛蓝色的瓦片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大殿头顶有一个纯铜打造的圆形长柱,底下是一面面门窗组成的大红色木墙,如今一扇扇华美高大的门窗紧闭,依稀能看到门上花纹雕刻得格外精美。
“这是什么啊?”江芸芸贴着李东阳,小心翼翼问道。
“这是明堂。”李东阳解释着,“也叫辟雍。”
“明堂是什么?为什么也叫辟雍”江芸芸又问,“用来做什么的?”
“东汉经学大家蔡邕,曾在《月令论》中说过:明堂制度之数,九室以象九州,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四门八牖乘九宫之数也。……取其周水圆如璧,则曰辟雍。异名而同耳,其实一也。”
江芸芸听得似懂非懂。
“大儒孔颖达在《毛诗正义·大雅·灵台》中记载过明堂辟雍的功能:告朔行政,谓之明堂;行响射,养国老,谓之辟雍,所以明堂辟雍是天子潜心修学、仰观天象、替天行道、布政施教的神圣之地,每次祭祀、典礼、议政时就会选在这里。”
“你看这殿的下面一整圈都是门窗,一旦打开,整个内殿就会非常通透敞亮,那是天道圣明之像,我们脚下水波流动,呈圆形分布,好似圆形玉璧,故也叫辟雍,象征内在圆满无缺,也寓意着知识可以流布四方,这也是辟雍的意思。”
江芸芸听得连连点头。
“陛下刚登基那年,就曾幸学国子监,当时就在这里讲学。”李东阳补充着。
江芸芸听不懂,但肃然起敬。
几人穿过明堂,下了台阶,一个巨大的石头日晷出现在东南角。
“一寸光阴一寸金。”李东阳意味深长说道,“督促你们读书的。”
江芸芸打量了一下了日晷,一圈又一圈的刻痕,据说越是详细的日晷,定位的时间越是准确,只是她还没研究出现在的具体时间,就随着仆人上了台阶,只好抬头去看对面的建筑,只见上面牌匾上写着彝伦堂三字。
这个建筑单檐悬山顶,面阔有七间屋子大小,后面还有三间抱厦,堂前他们所在的地方是一个宽广的平台。
“这是国子监藏书的地方,这个平台叫灵台,召集监生列班点名、集会和上大课的地方。”
江芸芸顿时敬畏起来。
仆人又带着他们绕过这里,最后在一间三进院前停下,那院子正中挂着牌匾为敬一亭,梁架上是团锦彩绘,墙面为大红色,自成院落,往里看还有一个牌匾,名‘敬一之门’,两侧屏墙上还刻着团龙图文。
这个建筑叫亭,长得却跟宫殿一样,两侧还有两个长方形二进小院落。
江芸芸好奇地打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