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一章(第2/4页)
一开始的兰州同知空了一年多才有人接任,是一个烫手山芋,一开始大家都以为是明升暗贬。
兰州多危险啊,那可是边境,时不时就要打仗,而且天高皇帝远,那再多的功劳一层层递上来还能有多少。
难道你还能把大明丢的了土地拿回来不成?
但你还别说,那地方确实是打仗了,那江芸也确实拿回丢失的土地了。
谁能想得到读书人出身的江芸能追着蒙古人打,打的人落花流水,不得不上京求和。
你就说痛不痛快!
这么大的功劳,这么出其不意的战略,有人想捞,但也来不及捞,有人想压,但也压不住啊,永谢布的折子还在陛下案头呢,旁人说再多,哪有当事人自己说的清楚明白。
所以江芸回来了。
风风光光,大张旗鼓,声势浩大地回来了。
按道理,江芸这几年在兰州的功绩,应该是大肆升官的,可大家猛地回过神来,突然发现这人才十九岁!!
十九岁,已经到正五品了!
许是他真的就是这么有本事,可难道还真的二十岁进内阁不成,这样会乱了天下读书人,做官人的心。
这件事情就是内阁和陛下如今迟迟没有决断江芸的位置。
这事李东阳是不好插话的,毕竟有着师兄弟情谊在,但他还总是若有若无说着:“威宁伯,总制王越想要致仕了,哎,他这个折子里提了一句江同知,你们谁拿去看看。”
他边上的谢迁就不得不接过这份折子,笑说着:“兰州那边还离不得人呢,和蒙古的和谈刚结束,就怕蒙古反扑,兰州卫和中护卫的调令虽然下了,但还没赴任呢,怕是陛下不允。”
“他想要江其归接替他的位置?”刘健一看就气笑了,“江其归是给人下了降头吗?怎么人人都还想要他回兰州啊?总制是他能肖想的吗?”
李东阳嘴角翘了翘,故作无奈说道:“大家凑热闹也说不定呢。”
谢迁看了他一眼,无奈说道:“现在其实就一个问题,他是升还是平,若是平,这么大的功劳可真是让人寒心,可要是升,他才十九岁,未来的路还这么长,若是到了后面升无可升,这又是难处。”
李东阳一听也跟着叹气。
“左副都御史顾良弼前往辽东调查朵颜三卫的事情,折子回来了吗?”刘健突然从折子里抬起头来,问道。
李东阳摇了摇头。
“这事陛下也等着呢,许是要对比一下。”刘健低下头继续看折子,随口说道,“回头叮嘱下去,要快马加鞭送过来。”
原来是成化末年起,鞑靼小王子部及火筛等部相倚日强,为东西诸边患,其中就一直在辽东率屡次生事,原本在大明前期归顺的朵颜三卫历经数次反叛后,再次被鞑靼所逼,走开始匿边塞,企图寻求明廷保护。
今年二月时,辽东总兵官李杲上奏报捷称三卫分道入寇,官军败之。
这些年朵颜三卫一直以来都与大明修好,按理不该如此,谁知三月时,朵颜诸部入朝上贡使者痛哭此事,原是有人杀良冒功。
陛下震怒,就命副都御史顾佐前往核实。
巧的是,没多久,江芸在兰州城抗击鞑靼永谢布的消息也跟着传了过来。
朝廷中立刻就有人表示江芸只是一个文官,怎么能守城成功,可别也是杀良冒功,又或者抢了谁的功劳。
更有甚者说江芸和肃王有着不清不楚的关系。
舆论甚嚣尘上,这才派了兵部尚书马文升过去核实。
不过马文升回来得快,因为兰州守城之事是实打实的,发生在大众眼皮子底下的事情,可不是大门一关的两三个人就能商量出的事情。
你就是去问百姓,百姓都能跟你唠叨几句,跟你手脚并用地比划着当日的场景。
——“当日我们江同知就这么站在墙头上,那一箭直接把那人的脑袋给射了。”
——“我怎么知道,嗐,我当时就在搬石头啊,当时打到后面都没有兵了,城内所有青壮年都要上去的,知府同知通判都在上面呢,其他人我又不认识。”
你就是去问当日的士兵,士兵们完完全全都是一口一口江同知。
——“江同知真的好厉害啊,我老孙这辈子可没佩服过谁,那个时候的风呼呼的吹,就我们江同知射箭的时候,你看怎么着,停了!!”
——“最后那一箭可真是,跟个神仙一样。”
更别说当日守城的陈继,知府寇兴,衙门狱卒都是实打实的人证。
——“我当时身边有奸细,还是江同知发现了,上来帮我解决了他们。”
——“当日守城的事情都是江同知一力操持的,连着几夜没有休息呢。”
守城的事情,本就比关起门来追击的事情更说得清,这番调查下来,人证物证俱在,江芸乃是此次守城当之无愧的首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