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389章 郭女王的羡慕(第2/3页)

“臣以为当在兖州加派重兵防守,切不可让曹贼寻到机会,趁着大军西征之际领兵北上。”

马超的那封信已经被送回了邺城。

没人会把他在信中的威胁当回事,也绝不会有人会向他妥协,不过信里透露出来的信息还是值得关注的。

曹操欲与马超联盟,这代表着曹操也有可能插手这场战争,趁机浑水摸鱼。

刘协闻言放下手中这封马超的书信,随手将其丢入火炉,然后吩咐道:“传旨黄老将军,命其领兵前去兖州镇守,随时注意曹操的动向。”

曹操插手这场战争完全在他的预料之中。

毕竟这厮的眼光可不是马超能比的,想要对抗朝廷唯有双方联手,否则就只能等着被逐个击破。

“是,陛下。”

贾诩恭敬领命。

接着刘协又向诸葛亮等人询问道:“这个冬季各地的受灾情况如何?那些迁入幽州的乌桓百姓们怎么样了?”

冬季往往是难熬的,每到冬季都要冻死饿死许多人,虽然他已经提前下令让各地准备好赈济灾民,但其中的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尤其是在讨灭了乌桓、征服了高句丽之后,数以十万计的乌桓百姓都被迁入了幽州等地生活。

这些人也是不能疏忽的。

无论是为了大汉朝廷的声望还是方便日后兼并征服各个异族,好生安置这批人都有着重要意义。

“回禀陛下,户部已经做好了充分的统筹调动来应对灾情,让大雪对各地百姓的影响降到最低。”

“此外那些俘虏们也都已安置妥当,请陛下放心。”

诸葛亮回答道,他在这方面耗费了不少心思和力气,提前做了各方面准备。

刘协是很信任诸葛亮的办事能力的,闻言点头赞许道:“辛苦孔明了,在物资方面有什么需求的话你直接调度便是,无须上奏朕。”

“多谢陛下。”

诸葛亮深深一礼,无须上奏便可调动物资,这是天子给予他莫大的权力以及深深的信任!

诸葛亮说完后,法正犹豫了片刻后,站出来道:“陛下,这些乌桓人毕竟是异族,万一他们再度作乱的话岂不是……”

法正说的很隐晦,但刘协明白他是什么意思——这是大汉长久以来对于异族的抵触和警惕。

乌桓与大汉的关系一直恶劣,讨灭了乌桓后把乌桓俘虏们安置到大汉境内,说实话朝中不少大臣都对此有意见。

异族终究是异族,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对待异族就应该赶尽杀绝才是。

刘协却给了他们一条生路。

假如有一天这些乌桓人又再度起了异心,趁机祸乱一方,那对大汉而言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孝直有什么看法?”

刘协没有第一时间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看向法正,询问他的意见。

一个英明的君主,要善于听从谏言。

法正在提出这个问题前就已经料到了天子会这么问他,闻言精神一阵,直接从怀中中取出一份奏折。

“陛下,这是臣所写的《治乌桓三策十二疏》,里面是臣对治理乌桓百姓的一些愚见,请陛下过目。”

法正双手拿着奏折,呈上给刘协。

刘协接过奏折,似笑非笑地对法正道:“看来孝直是早有准备。”

法正把腰弯得更深了一些。

心中隐隐有些忐忑。

而刘协也没有在意,他明白法正的小心思,无非是想要在他面前多多表现,赢得他更多的信任、更高的地位。

朝堂当中人才济济,法正虽然有才能,但诸葛亮、司马懿、鲁肃等人论才华比他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他自然想要更多地表现一下。

刘协并不反对这种良性竞争,内卷嘛,卷得越厉害对国家越有益处。

只要别互相攻讦就行。

将法正的奏折打开后,刘协将奏折内容仔仔细细浏览了一遍,眉头时皱时舒,最终合上了奏折,点头说道:“孝直所呈治理异族俘虏之言十分有见地。”

“不过有几个地方朕以为不太妥当。”

法正听到前面的话心中本来十分欣喜,但后面的话又让他瞬间紧张了起来,连忙道:“请陛下斧正。”

刘协也不客气,直接道:“左相所写三策,分别是平民愤、安民心、收民用。”

“其中一策、三策都没问题,但第二策有大问题。”

法正所写这三策其实就代表了三个步骤。

首先是平民愤。

也就是刻意激怒这些乌桓百姓,比如让大汉的士卒或者百姓们主动歧视或者表露敌意等等。

这种事情虽然本来就存在,但一直都是小打小闹,法正的意思是主动把小打小闹演变成一场大矛盾。

等到矛盾激化事情闹大后,再由朝廷出面安抚,比如惩戒闹事的士卒或者汉人、好言安抚那些乌桓百姓,展现出朝廷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