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415章 轨道货车,何为第一生产力?(第2/3页)

“这叫做火……嗯,货车。”

“对,轨道货车。”

刘协改口说道,“这是朕让冶造局所研制的一款特殊马车,只要搭配铁轨使用,就能日行数百里。”

“至于铁轨是何物,你们可以看看下一张图纸。”

鉴于冶造局目前的技术水平,制造真正意义上的科技产物是做不到的,刘协自己也不擅长工科方面的知识。

所以他退而求其次,研究铁路轨道,让特制的马车在上面行驶,以达成提高运载速度的目的,以后技术进步了再替换也不迟,反正轨道留着肯定是有用的。

嗯……有点梦回大清的那味儿了。

司马懿有些不敢相信地说道:“马车日行数百里?这、这怎么可能?”

骑马日行百里并不不稀奇,只要是骑兵中的老卒都能做到这一点,八百里加急最低要求就是日行百里。

可是马车日行百里就有点太不可思议了,这根本不是能做到的事情。

因为这代表着马车的速度将比水路还快!

水运的快慢与否取决于河道,在没有河流的地方根本没办法水运,这时候就需要动用大量人力开挖河渠,建立水路。

而陆路的快慢则完全取决于道路是否通畅与平整,两相比较之下,造路肯定要比挖河来得方便。

“不,这完全有可能实现。”和司马懿不同,诸葛亮敏锐地从这两份图纸中看出了端倪,这样的车轮搭配上这样的轨道,速度是非常惊人的。

“只不过……陛下想在我大汉境内铺设这样的轨道,那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恐怕是个天文数字。”

“以我大汉目前的国力远远做不到。”

诸葛亮摇了摇头,虽然他觉得这马车和铁轨很不错,但铺设起来耗资太恐怖了。

刘协淡淡笑道:“朕并不是打算眼下就铺设铁轨,朕只不过将这个设想告诉你们罢了。”

“而朕之所以给你们看这些,是想让你们进一步理解技术进步的重要性。”

“试想一下,假若这些铁轨在我大汉境内铺设完成,那如果我大汉某地发生天灾,但它将各地粮食和物资源源不断并且迅速送往受灾地,百姓又怎会恐慌?”

“若发生战事,后勤粮草的运输也不再那般艰难,军队也能更快前往支援。”

“此外各地商贸开展皆会便捷许多,南北两地的往来也会更密集,好处简直数不胜数。”

刘协说着伸出右手,紧紧攥成拳头,沉声说道:“这,便是技术的力量!”

刘协的一席话,简直为诸葛亮和司马懿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因为他们此前从没有这样的概念。

谁都知道技术重要,但他们对于发展技术的认知太过片面了,而刘协刚刚为他们做出了一个归纳和总结。

研究发展技术对农业、商业、军事多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更能提高生产力。

“可是陛下,发展技术提高生产力固然重要,但您还没说该如何农商并举。”

“因为即便农业因为技术提高而繁盛了,但商业发展过快也会对农业造成影响不是吗?”

司马懿询问道,他觉得有些跑题了。

或者说这才是他比较关心的问题。

刚刚刘协在说的都是如何提高生产力,却没有说到最关键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实行农商并举。

刘协竖起一根手指,说道:“第一,支持发展贸易,大力推进民间商业活动,放宽限制,但同时提高商税的征收。”

“第二,着重外部贸易,即丝绸之路,通过贸易从他国赚取财富。”

“第三,用收取的商税成立农业补贴基金,保护普通百姓的利益,同时与推行一系列的利农政策。”

“第四,由朝廷进行调控,出台严苛法律、调节粮价,不使商人独大,从而破坏农业延续性。”

“孔明和仲达觉得如何?”

刘协不紧不慢地说出自己对于农商并举的看法,接着笑着向两人问道。

虽然只是一些比较粗陋的想法,但他也不是立刻要全盘推行,需要经过不断尝试然后进行查缺补漏。

今天提出这些主要是为了跟司马懿和诸葛亮讨论,赢得他们二人的认可。

司马懿听得入迷了,闻言回过神来后斩钉截铁地说道:“毫无问题,陛下所言乃真正的千古国策!”

“若能顺利施行,达成农商并举,我大汉的国力必将强盛到一个空前的地步!”

司马懿的语气里有着难掩的激动。

不管实施起来有多难,可一旦成功的话,的的确确会让大汉的国力暴涨!

他之前怎么就没想到呢?

农和商与朝廷为何一定要互相独立,三者之间应该是相互依存、互补的存在,谁都不能少了猜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