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421章 修建陵寝?刘协的坚持(第2/3页)

如果要深入去挖掘,那牵扯可就太大了,甚至会动摇朝纲,所以天子下旨到甄氏为止不再继续查下去。

简单来说,这就是一个很大的烂摊子。

即便甄氏这次躲过了查账,要不了几年时间也会彻底兜不住,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

当然支出最大的还是军费的开支,汉军的强大那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无论是武器装备的质量还是抚恤标准、伙食标准,都比寻常军队要高上数个档次。

“不行,军费和冶造局的支出不能缩减,依然按照往常一样供应!”

刘协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法正的提议。

“军队不强,如何南下讨贼;而冶造局更是重中之重,如今才刚刚起步更不能缩减支出。”

军费那是万万不能动的,朝廷的军队必须要保持战斗力,这是根本所在。

至于冶造局,刘协更是对他们寄予厚望。

法正不禁感到一阵头疼,只好说道:“臣明白了……那臣再去想想其他办法,看看能不能挪出一部分钱粮来治理黄河。”

“不必了,朕自有办法。”

刘协微微以摆手,淡淡地说道。

“今年的财政预算朕看过了,记得其中有一笔,是用来给朕修建朕陵寝的费用。”

“陵寝晚几年再修吧,朕现在春秋鼎盛用不着,先将这笔钱用在治理黄河水患上。”

天子的陵寝是在登基那一日起就要开始修缮的,只不过刘协此前一直是傀儡,所以也没人在意给他修建陵寝的事。

如今即将迁都回长安,修建陵寝自然也要提上日程,所以增添到了今年的财政预算当中。

此言一出,群臣都是大吃一惊。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

孔融闻言第一个站了出来,向刘协拱手正色说道:“陛下,修陵寝,也是要选吉时、挑吉地才行。”

“一切都需要按照礼法来办。”“您如今修建陵寝已经算是晚了,若是再拖下去便会乱了礼法,给后代儿孙留下恶例,这着实不妥。”

“还请陛下三思!”

孔融说完后好几位大臣都开口附和,因为修建陵寝是帝王的头等大事,不能轻废。

“朕说不修,那便不修!”

刘协斩钉截铁地说道,不留半点余地。

“修建陵寝事小,百姓民生事大;难不成修了这座陵寝黄河水患便不用治理了?我大汉便会风调雨顺、天下太平了?”

一句话,将孔融噎得说不出话来。

但他身为主管祭祀和礼仪的太常,有些话即便天子不爱听,他依然要说,所以他坚持说道:“请陛下以祖宗礼法为重!”

“孔爱卿,你不必多言了。”

刘协并没有因为孔融的话而改变想法,说道:“朕说了,朕如今春秋鼎盛,陵寝还用不着。”

“而且在这件事上朕用心正大,即便为后世儿孙开了例子,那也是好例,而非恶例。”

“况且区区陵寝之地,焉能比我大汉子民性命更重?若是祖宗有知,也只会赞扬朕而非斥责朕乱了礼法。”

刘协这番话说得掷地有声。

诸葛亮、司马懿、贾诩等人都不禁为之动容了,随后恭敬俯首,齐声道:“陛下心怀万民,乃我大汉之幸也!”

刘协并不回答,只是对法正说道:“就按照朕说的去办吧,修建陵寝之事推迟几年再办,先拿这笔钱去治理黄河。”

“臣明白!”

法正心中感慨万千,深深俯首道,天子的这份胸怀和魄力令他深感佩服。

这才是真正的明君之风!

而就在群臣准备继续讨论时,忽然又一道声音远远传入大殿。

“捷报!捷报!”

“长安八百里加急——!”

这道声音瞬间便引起了大殿内所有人的注意。

凡紧急军情,负责传报的士卒可以直接不用经过通报,直接入宫向天子汇报。

不多时,一名拿着黄旗,风尘仆仆的士卒便闯入了大殿之中。

一进大殿他便朝刘协跪了下去,满脸激动地禀报道:“陛下,长安大捷、长安大捷啊!”

这句话让包括刘协在内的所有人都是一愣。

长安的战事不是早已经结束了么,怎么还会传来捷报?

刘协皱眉道:“念!”

“是,陛下!”

这名士卒虽然喉咙如同火烧般,但他依然兴奋非常,只见他将背上背着的竹筒取了下来,打开后从中拿出了一份大大的羊皮纸,然后便激动地开始念:

“四月甘三,卫尉张郃率五千陌刀军突袭羌人王庭!大败王庭守备军、斩首八千余!”

“此战俘虏羌人王庭贵族共二百四十九人,解救汉人百姓两千八百三十人!”

“缴获牛羊八万头、马匹三万、金银财帛上千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