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大汉皇家军事学院!(第2/3页)
“而且眼下我大汉刚刚经历战乱,急需休养生息,恢复元气,贸然出兵西域怕是得不偿失,望陛下三思啊!”
身为税务局的直接负责人,掌管大汉钱袋子,没人比法正更清楚大汉如今的财政情况。
普及教育要花钱,鼓励农桑要花钱,哪里还打得起仗?钱从哪里来?
至少也得修养个五六年时间,才能有对外战争的底气。
法正说完,鲁肃也紧接着点头,语气诚恳地附和道:“陛下,孝直所言极是。”
“此刻对外征战不仅会加重百姓的赋税徭役负担,引发民间的不满,还可能引发周边势力的警觉,导致新的隐患滋生,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武帝穷兵黩武的例子就在前面摆着。
岂能视而不见?
杨修听后,也意识到是自己考虑不周了,缓缓退回到原位。
这时郭嘉向前一步,沉稳说道:“陛下,既然诸位将军在朝堂之上难有用武之处,臣建议不妨派他们前往各地坐镇。”
“如此一来可以震慑管理地方,还能维护我大汉的安稳与太平。”
其实历朝历代,天下太平之后对勋贵功臣开刀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但郭嘉清楚天子是不可能这么做的。
天子虽然说有时候冷酷无情,但那是在动摇了大汉根本的情况下,天子其实是一个十分顾念旧情的人。
甄氏就是一个例子,虽然当初犯下了那般大的罪过,但天子还是给予了他们悔改的机会。
刘协听了杨修的建议,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思索,正欲开口询问其他人的意见,却见贾诩轻轻摇了摇头。
刘协见状,便将目光投向贾诩,询问道:“文和,你对此有何见解,不妨直言。”
贾诩整了整衣袍,不紧不慢地说道:“陛下,奉孝的提议虽然有可取之处,但也不完全妥当。”
“诸位将军性格豪爽,行事风格多以武力和果断著称,而地方治理繁杂琐碎,更需细腻与权衡。”
“若派遣诸位将军前往各地坐镇,很可能因理念与手段的差异,与当地官员产生摩擦。”
“长此以往,非但无法维护地方安稳,反而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混乱,破坏好不容易得来的太平局面。”
当然了,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没说。
那就是拥兵自重。
虽然吕布这些将领们对天子的忠诚度可以保证,但这种事情也不得不防。
刘协和贾诩相处这么多年了,当然明白贾诩的心思和担忧,不禁苦笑一声。
讨论一时陷入了僵局。
然而就在这时,诸葛亮轻轻摇着羽扇,不疾不徐地站了起来,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陛下,臣有一策,或可解决这个问题。”
“哦?孔明有何对策?”
刘协眼睛一亮,连忙询问道。
还得是亮亮啊!
诸葛亮道:“回禀陛下,臣以为可效仿国子监,开办一所专门用来培养武将的学院。”
“国子监用于培养文臣,而武将学院则可专门用来培养武将,让温公、冠军候等一众久经沙场的武将担任教官,传授实战经验与兵法韬略。”
“如此,一来解决了武将们无职可司的困境,二来为大汉储备源源不断的军事人才,为日后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
听完诸葛亮的提议,所有人眼睛皆是一亮。
而刘协更是对此拍案叫绝,大喜道:“好计策!此策甚妙!”
诸葛亮的这一番话直接把他给点醒了。
他怎么忘了这一茬啊!
一直以来他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培养读书人和治国人才上,却忽略了培养武将。
诸葛亮的话让他猛地意识到,对于武将的培养也同样不能少!
纵观历朝历代,时常会出现一个朝代将星璀璨,而下一个朝代却无将可用。
很好的例子就是三国时期的蜀国,自从关羽等一众五虎上将们死了以后,蜀国青年一代除了一个张苞外就没人能接大任了。
这也是蜀国覆灭的一大重要因素。
刘协之所以会忽视这一点,是因为他是穿越者,有着后世的认知,知道谁是牛逼的武将可以用。
再加上如今大汉名将如云,他下意识地会觉得没有必要培养武将。
虽然他上次开办了武举,但那只是选拔武将的机制,并没有跟国子监一样专门去培养武将。
这样下去,等以后他死了,吕布等一众武将们也死了,后世子孙还能用谁?
历史进程已经被他改变,他即便熟知历史上的名将,却不见得那些名将会再出现。
而且往往是时势造英雄,所以即便他留给后世子孙一份贤臣名将的名单也没用。
因此归根结底,还是要主动去培养!
就和培养文臣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