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章(第37/44页)

而沐晟非要昨晚趁夜送她离开,让她一下子猜出了后者。

像沐晟这样深入敌营,跟他们的秘密渗透大同小异,彼此间消息的传递往往是单线、单程——如果萧颜是在昨日晨曦发出的消息,沐晟大概会在晌午收到,但是萧颜不会在傍晚收到沐晟的回信。因为这是单程的通知,不是商量。他们也没法商量。于是沐晟仓促地决定让朱明月趁夜撤离。

萧颜发出了什么消息?

普绍堂来上城拜见那九幽的时候,李景隆的“人头”被送来,一旦城门大开,即刻动手。

一箭双雕的机会可遇而不可求,有利的战机更是稍纵即逝,包括沐晟在内,上城的这些关键人物几乎都是在最后一刻,才获知了反攻倒算的到来,勐海一定会被打个措手不及。

但那九幽是个很有城府的人,他也留了一手,将散落在中城的商贾们秘密集齐到一处,囚禁在荒芜人际的万蛇坑。他还将朱明月抓来了。

可惜,他不知道“沈小姐”不是沈小姐。

眼下这个时辰,来自红河回新村的普氏土府队伍也快到了,而沐晟、萧颜、李景隆他们,也该在准备秘密攻城。

为了迎接普氏的新土司,还有二十六卫羽林军的“尸首”,眼下所有巡守的侍卫都集结到了城门那边,这也给朱明月领着商贾们逃跑、土司夫人在外接应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

此时此刻,朱明月要做的,就是趁着上城最空虚的时候,找到建文帝。

梨央从澜沧来勐海十二年,熟悉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可以说是闭着眼睛都能背出上城的路线。两人此时走到曲水阁的抄手游廊里,雕栏斜角的对面,就是堂皇富丽的修勉殿,红毯铺地,锦绸飘荡,绛红色的走马灯在殿前廊中挂了两排。五丈多高的丹陛上,十几个红裙侍婢手执团扇,亭亭玉立,入眼之处,无不是一派隆重而热闹的场景。

那九幽似乎格外喜欢用红,这与太祖爷的喜好一致,太祖以火德,五色尚火,连将士战袄、战裙、壮帽皆用红色。从瓷器的釉色看,洪武二年规定了祭祀用青、黄、红、白四种色釉,禁止民间使用。其中,釉里红,更是宫中才能见得到。

玉里来小楼看她的那一日,偏偏给她拿来了一个铜红色缠枝牡丹釉里红瓷瓶。

朱明月很确定这不是官窑,是私窑仿的,但那瓷瓶的下面却刻着一个记号: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的记号。

阿姆没死!

瓷瓶是梨央让玉里拿到小楼来的,也是在那个时候,朱明月才知道了梨央的真实身份,也知道了当日在般若修塔中,莲台上结跏趺坐的少女,其实还活着。

顺着红漆回廊拐了两个弯,沿着长长的窄巷一直往前走,经过垂花门,就是修勉殿的后大殿。后大殿再往东,是两道照壁和一座偏殿,这就密密实实地堵上了道路。但是在照壁和偏殿的夹角处,又隔着一道双人并行的间隙,从中间穿过去,再往后是一个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佛塔。

素日里这座佛塔的周围一律禁止外人靠近,但今日不一样,今日佛塔前有二十几个手执户撒刀的武士把守。

“确定在那里吗?”

梨央道:“奴婢在般若修塔救下阿姆的时候,阿姆说,她在后室里根本没见到要找的人,却碰到了三个假和尚,各个身手不凡。她跟那些人交了手,还险些中招。”

梨央的及时赶到,使得阿姆在般若修塔中逃过一劫,梨央救下阿姆后,帮她处理掉了两个和尚的尸体,又将余下一个吊死在绿釉人顶灯下面,成功瞒过了那九幽,也使得朱明月信以为真。

朱明月不禁蹙眉,这也就是说,建文帝并不在般若修塔。

可是若迦佛寺里的布达高僧不是这么说的,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打探到的消息,也不是这样。朱明月相信布达高僧不会诓骗她,内部的消息也不会故意去误导她,那就意味着,所有的人都被骗了。

这时,就听梨央道:“如果要找的人不在般若修塔,不在蕉林荒山,那么整个上城也就剩下这一处地方,既是戒备森严,又是参禅礼佛的地方,而且,内里诡秘,就连奴婢都没进去过。”

从厚厚的照壁探出小半个头,朱明月望着对面那个八角密檐佛塔,莫非……那九幽一直将建文帝安置在自己眼皮底下?

这倒是说得通。

但是她们要怎么进去确认?

硬拼肯定不行,对方有二十几个人……

正当朱明月在心里思量暗暗发愁的时候,忽然就听得“轰隆”的一声巨响,从远处的殿前传来,震得鸟雀扑簌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