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章 要被玩坏的禁卫军(第2/3页)
好在士兵都很满足,没人敢在他面前抱怨。
毕竟,禁卫军的军官,甚至曹昉这个主将,李逵说打就打,更不要说其他人了。
“大人,您怎么来了?有事让人传个信,末将亲自去兵统局听大人吩咐。”曹昉早就学乖了,什么李逵心胸坦荡,虚怀若谷……都是骗人的。李逵这厮最是小心眼,不仅小心眼,还会变本加厉的报复回来。
“不行,我得看看你们的列队。火枪最重要的是行进间列队,要是做不好这些,火枪阵就发挥不出应有的战力。”
李逵扒拉着米饭,吃地贼香,这让曹昉有点羡慕,像李逵这样不拘小节,他肯定学不过来。当然,自从他跟士兵一样吃用在军营,他发现自己仿佛被士兵们爱戴了很多。这会让他想起一句老话:人心都是肉长的,以诚待人,报之以诚。
这让他很得意,一开始还以为自己有了与李逵较量的资本。
可是李逵来到军营第一天,不仅崇拜他士兵的目光被李逵吸引了。而且连军中的几个部将,都热切的仿佛见到了干爹。宛如众叛亲离的绝望。
可他姑父韩德勤对他说的一句话起作用了:“如果有一天,你能做到人杰的功绩。你去大宋任何军营都能享受到李逵的荣耀。”
这话不假,但明显是骗二傻子。
可曹昉相信了,他不是真的傻到以为自己能和李逵一样。
有一条他这辈子恐怕都赶不上,就是进士出身。
李逵的文官身份,天然对武将有着一种致命的碾压,任何武人的骄傲,在进士面前,都是不入流。这是曹昉这辈子都做不到的高度。
好在李逵接下来并没有要收拾曹昉的心思,而是他被火枪兵的训练也拖住了太多的精力。就一条,火枪兵的行军和战场列队就非常讲究,原先的步兵、弓弩、骑兵的训练作战经验,完全失去了效用。
李逵将饭呼噜噜全倒在口中,咀嚼两下吞下之后,在地上划了起来。
很快,山川河流跃然面前,这份本事也是曹昉想学,却怎么也学不会的手段。
李逵指着画出来的战场道:“这样的战场,如果按照以前作战,这处坡地肯定要占据。另外军队会聚集在这三个相对较高的地方为支点,一层层散出去。从而防备党项骑兵占据坡地之后,发动冲锋。但是你想过没有,火枪兵改如何布阵?”
“这个!”
曹昉毕竟是将门出身的子弟,耳濡目染之下也能学到些行军打仗的路数。只是没有机会上战场,仅有纸上谈兵的手段。
可即便是这份手段,也不高明。
听到李逵将原先的布阵都用不上了的说辞,曹昉顿时心惊不已。李逵不在乎曹昉是否真的以为他藏私。
实际上,他并没有藏私。
火枪兵列阵,这是个西方从十七世纪开始就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纪的战术。但是这个战术对李逵来说非常陌生。
他没有当过兵,仅仅军训的一点认识,也不足以让他系统的学会如何将火枪兵排兵布阵。
好在他指挥作战的经验不少,还能从一点点记忆之中,压榨出一些有用的画面。
比如说拿破仑战阵时期的列阵(电影中的画面)。连李逵也知道不靠谱,所以练兵期间,也是他脾气最好的一段日子。
可以说,《火枪兵操典》也是李逵一点点憋出来的精华。当然,有些有用,有些没用。好在不用马上上战场,即便错了,提前发现也能弥补战阵上的缺陷。
李逵指着战场上一条毕竟之路,对曹昉道:“火枪的优势是速度快,而且持久。一个体力完整的火枪兵,可以携带五十弹药,并且在相对精准的情况下全部打出去。但是火枪兵也有个缺陷,战场移动速度慢,而且没有战术纵深,如果我用弩兵,这样的地形会用偃月阵,梅花阵,三才阵,都能轻松对敌。但是火枪兵不行,除了给炮兵的缺口之外,火枪兵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防线,一点点的压缩敌军的战场移动空间。”
“没有了步兵方阵,没有了厚实的密集步兵协助。一万人的兵马,沿线的距离甚至可能会达到三里,甚至四里宽度。你觉得如何传递命令合适。如何让这三里之内的士兵可以协同往前行军,而不至于出现前后不一的情况?将军下令,需要全军配合,如何在第一时间配合?”
曹昉愣住了,他确实没有想过这些。
就算是一字长蛇阵,也是首尾相连,可以变化多样。可火枪兵……就像是潮水一样,根本就不存在首尾相连的可能。这是一条线的往前,任何突出部分,都会成为被打击的对象。且难以支撑。
李逵当然不是让曹昉去解决难题,而是他找到了办法:“本官有两个办法可以解决。一个是旗语,这我大宋军中本来就有旗语,增加一些命令的旗语足矣。其次就是用鼓点作为士兵行军的速度控制。每一队都要有两个鼓,用来控制全军。这倒是容易,军中本来就有鸣金打鼓的士卒,让他们选择可以绑在腰间的鼓就行了。还有一个就是喇叭,本官琢磨了一下,学起来不难,很简单。上手容易,几乎一学就会。本官就给你召了几个好手,教授军中士卒学。只要能够旗语和鼓乐佩配齐了,布阵战场行动就不成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