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322章 请愿活动

在《拉维妮娅》迅速风靡社交界后, 各大报纸的文学版纷纷刊登对这部作品的评论,而评论家们的观点却出现了截然对立的两派,围绕这部小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拉维妮娅》是本世纪少有的文学瑰宝, ”评论家在《时代报》上撰文写道,“它以锐利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脆弱与爱情的无常。谁说文学的职责只是让人快乐?真正的艺术应当让人思考、让人痛彻心扉。这部小说让我们重新审视了那些看似光辉的爱情理想,堪称悲剧艺术的巅峰之作。”

来自《卢恩顿报》的评论家十分赞同他的观点:“这是对浪漫主义的致命一击, 也是对‘浪子文学’的一次必要反思。作者通过这部作品告诉我们,爱情并非永远美好, 我们必须正视它的不完美。拉维妮娅这个被爱情毁灭的女人,将成为一种不朽的文学形象。”

而《晨报》的专栏作家则毫不客气地批评道:“《拉维妮娅》根本不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它更像是一场针对爱情的残忍实验。它以一种扭曲的方式剥夺了读者对爱情最基本的期待。这样的小说能被称为艺术?它不过是用痛苦换取读者的注意罢了。”

她痛斥这部作品对爱情的描写冷酷而绝望:“拉维妮娅是被折磨至死的,她的善良与勇气并没有为她换来幸福。这样的结局是对读者情感的粗暴践踏。”

随着争论的升温, 一些报纸甚至刊登了评论家们彼此抨击的回信。支持和反对派在报纸上吵得不可开交, 一时之间, 就连不常阅读小说的人都对这本书生起了好奇心,然而, 当他们好奇地去翻看的时候,便会加入到怒喷作者和出版社的队伍中去, 甚至各大报纸还专门开设了专栏,刊登这些读者的来信。

——然后让更多人心生好奇,找来阅读,形成了一个完美闭环。

“看来这次征文活动的胜利已经毫无悬念了, ”一场文学沙龙里,哈代笑着对盖斯小姐说道。

“单就文学价值而言,”盖斯小姐皱眉道,“我觉得它可能没有太多的社会深度,而且有些情节过于戏剧化了, 但不得不说,它的文学影响力确实让人瞠目结舌。”

“是啊,”一位作家也凑过来聊道,“之前她参加野人俱乐部的文学研讨会,说自己要写一个女士为了爱情付出一切的故事,对不对?”

“您记性还挺好的,”哈代笑了声道,“没错,这是她说的。”

“在《拉维妮娅》出现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作家笑呵呵地道,“如果是我,我应该怎么写这样的故事。”

“哦?”哈代先生好奇问道,“您会怎么写呢?”

“我可能会写女主角爱上一位外籍男士,”作家侃侃而谈,“但由于家族的期望,被迫嫁给一个毫无感情的男人,用一生的忍耐换取家族的安稳……我觉得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付出一切?”

“其实我也有想过,”乔治女士听到这里也插话道,“但是我想的是这位女士放弃一切去追求一位贫困,但真心相爱的男人,虽然她失去了家族的庇护,生活变得穷困潦倒……也算是付出一切了。”

反正,他们以为的“付出一切”,和艾琳娜所写的“付出一切”,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这时候,沙龙的女主人带来了几位陌生的脸孔,就女主人的介绍,他们是来自弗兰西的著名诗人和作家。

女主人分别为他们介绍一番后,便笑着破冰道,“你们在聊什么呢?”

“《拉维妮娅》,”乔治女士回答道。

“我就知道,”女主人含蓄地用扇子遮住笑容,轻轻挑起了一个玩笑,“看来我们的沙龙可以改名叫‘拉维妮娅讨论沙龙’了。每次大家都绕不开这本书。”

她寒暄了几句,好让这些陌生的面孔能够更自然地融入沙龙的氛围,然后便转身去招待其他的客人了。

“我好像听过这个名字,拉维妮娅,”弗兰西的客人主动地道。

“最近不管是沙龙还是茶会,”哈代先生应和道,“应该都能听到这个名字。”

“不是在这种社交场合,”弗兰西客人不知从哪里摸出一张传单,“其实是在来沙龙的路上。”

作家们好奇地凑过来看,只见那张传单上面潦草地写着:“今日三点,考文特花园广场——《拉维妮娅》街头剧表演!”底下还用不同颜色的墨水标注了一行显眼的小字:“特别演出:埃德蒙的悔恨与拉维妮娅复活。”

“哇……”哈代先生一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这……这还真是意想不到。”

与此同时,南希和斯蒂芬夫人去购物时,路过考文特花园的水果市场,也恰巧收到了同样的传单。

“女士,来看表演吗?”一个穿着略显破旧但精神十足的年轻人热情地招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