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4/12页)
事故原因与责任一旦认定,死亡者的赔偿便名正言顺进入既定程序,剩下的就只是一个数额大小问题。据说,两个死亡者的十多位亲属,每人周围都有五六位说客,采取类似篮球场“紧逼盯人”的战术,早已被缠得心里烦躁,点头签字指日可待。至于那个全身缠满绷带的司机,虽然尚在重症监护室,但是海北方面早已严阵以待,一旦伤情稳定了,将随时转到海北继续治疗。
黄一平挂帅的“419”专案组,一边密切关注着与事故有关的一切,尤其是海北方面的动向,一边紧急启动专案程序,重新对事故进行勘查与鉴定。
烧毁的汽车残骸,原本已经完成使命,刚刚在停车场放了不足两天,没料到,月黑风高之夜忽然来了一辆铲车,将其悄悄送进覆盖了帆布的军用卡车,神不知鬼不觉地运到了那座江心岛上,接受另一批汽车专家的再次解剖。
事故现场,经过简单清理原本只剩下一片焦黑烧痕,昨天夜里一场中雨又将痕迹洗淡了不少。即便如此,早晨天刚亮,又有几个专案人员匆匆赶来,又是拍照,又是取样,甚至还用洁白的毛巾将地面油污擦了几遍,宝物一样装进透明塑料袋中。就连那根撞断成三截的水泥电线杆,也被吊装运走,准备带回去做仔细检验。
两个死者,是海北县城郊的一对小夫妻,分别在阳城市城北新区的机械、服装企业打工,年龄不过三十岁才出头。出事那天,两人回老家看望生病的老人,本来想在家里住一夜,第二天早晨坐公共汽车返回。没想到,晚上妻子突然接到厂里的电话,说是需要回厂加班赶一批活儿,任务非常急,夫妇俩就只好打车往阳城赶。谁知,车子离厂只有不到三公里,竟祸从天降、死于非命。两具烧焦的尸体,就像两段焦炭,依然呈拥抱状,可见当时的惨烈程度。尸体放在冰柜已经冻成了两坨,外边也蒙上了一层薄薄的寒霜。专案组的人过来,又是一通拍照、摄像,说是上边要求重新取证。
那个受伤的司机,黄一平特别关照第一人民医院仲院长:“一定要给予精心治疗,确保其生命安全并尽快恢复语言功能。除了医护人员,严格控制探望者,包括亲属也不要轻易接近,就说是防止细菌感染。所有前来探听病情、要求转院的人员,医院都要登记其身份、姓名,必要时可查看身份证件。一旦伤者能够开口说话了,第一时间给我打电话。”
仲院长与黄一平是老朋友。当年,黄妻汪若虹在医院工作多年,得到仲院长的许多照顾与关心。后来,黄一平跟随冯开岭当了秘书,也就投桃报李,为医院的医务大楼建设提供了很多帮助。再后来,冯开岭准备竞争阳城市长,需要在民主推荐、测评中增加票数,黄一平又出面请仲院长在卫生系统做了工作。因此,相互之间的友谊不是一般牢固。不过,黄一平还是反复交代仲院长,不要把自己过问这件事的情况告诉任何人。
经过如是一番工作,“419”专案组很快理清了事故脉络,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从而为接下来的深入调查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有效防止别有用心者从中插手作伪。当然,这些都是在严格保密状态下进行。至于交警那边对事故的定性处理,依旧按照其既定程序照常运作。而且,也正是有后者的掩护,专案组的行动才更加隐蔽。
专案组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事故原因,到底车辆先撞电线杆后燃烧,还是先发生自燃再撞击了电线杆?这个疑问的解答,是确定出租车是否有严重质量问题的关键。
为了得出绝对准确的结论,黄一平采取了双保险:一方面,通过阳城驻军,从军区装备部请来了军内有名的汽车、机械方面的专家,对那辆面巨全非的残骸进行“会诊”。另一方面,托请在省城担任公安局副局长的同学,求助于当地的痕迹专家,对现场痕迹进行鉴定。最终,两方结论汇总起来居然不谋而合——事故的发生,是由于汽车自燃失控,然后才撞击电线杆。而且,两方专家分别从残骸和现场找到了关键证据。
关于汽车自燃的原因,军队专家根据不同部位的燃烧程度,也作出了比较肯定的结论,认为确是发动机漏油所致。
为使结论得到更加有力的证据支持,当夜,黄一平悄悄通知花大明:“不要告诉任何人,赶紧把车开到市区来,在高速出口处会有一个穿风衣的中年男人,你把车交给他,然后他会用另外的车送你到一个地方休息。任何人问到你的去向,就说有客人出长途了。使用你汽车期间的所有损失,会加倍偿还。”
花大明的那辆车,被几位专家拆了个七零八落,最终证实问题确实出在发动机上。该车发动机缸体密封性差,油汽管道材质也不过关,多重因素导致漏油及至燃烧,属于严重的质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