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8/22页)

人在矮檐下,哪能不低头?尹朴修赶紧赔笑脸说,史站长,请原谅在下的失礼,请接着讲!

你去过汉口没有?史东陵问。

没有,我只是坐轮船从那儿路过两次,一次是民国二十六年10月初去参加南京保卫战的时候,还有一次就是大前天。

汉口大不大?史东陵问。

太大了!尹朴修说,武昌、汉阳、汉口排在长江南北两岸,那些房屋,那些轮船木船简直一望无涯!

明白大就好。史东陵说,汉口又称大汉口,中国的城市敢称大的,除了大上海,就是大汉口,战争爆发前都是世界闻名的十大国际大都市之一。汉口江汉关是仅次于上海的我国第二大海关,汉口港有轮船直达美国、日本、西欧和埃及。光在汉口设立总领事馆或领事馆的就有英、美、俄、德、日、法、意大利、荷兰、比利时、丹麦、挪威、西班牙、芬兰、葡萄牙、刚果、瑞士等十多个国家。汉口在战争爆发前还是国际金融中心,在国际上享有“东方芝加哥”的称誉。

哦!尹朴修对大汉口几乎一无所知,听了上面的一席话大为惊奇,忽然意识到自己必须多了解一点汉口,否则,要想成功营救安迪和吉姆那是无法想象的,就恳切地对史东陵说,我这人当兵之前从没出过川,转到第三战区以后又一直陷在江苏那边,我实在太孤陋寡闻了,恳请站长多给我讲讲汉口吧!

其实,史东陵也这是这个意思,如果尹朴修不对汉口的历史和现状有所了解的话,别说救人了,走在街上被人弄死了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于是,他索性拉开话题,给尹朴修讲起大汉口来。

史东陵告诉尹朴修,汉口的历史其实并不长,只有四五百年的时间,明代成化年间汉水改道,汉水与长江交汇口形成了天然的避风港,汉水以北的大片低洼荒洲地带于是逐步发展起来,到清代嘉庆年间时已享有中国四大名镇之一的盛誉。汉口之所以能够大发展,全凭着1840年鸦片战争后开埠通商的历史机遇。从19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要求设立租界起,在麻阳街太古下码头以南和江汉路以北的滨江地段,逐步形成了一块两三平方公里大的外国租界,成为“国中之国”,按地理方位从西南向东北排列,分别为英、俄、法、德、日五国租界。以租界的数量论,汉口仅次于天津;汉口租界面积排在上海、天津之后,居全国第三位,但影响力却是内地各外国租界之首。

史东陵告诉尹朴修,鉴于武汉在政治和地理方面的特殊作用,为了从军事上和人心上征服中国,日军在武汉以及周围地区屯留了重兵,日军早在民国二十七年就成立了武汉警备司令部,目前由日军第三十四军担任武汉的警备。武汉还是华中派遣军最高司令部、汉口海军司令部所在地,汉口海军陆战队、汉口海军特务部、汉口陆军特务部、汉口宪兵队本部等驻军和机关,都分布在江汉海关大楼向北向东的江滩边上。汉口宪兵队本部下辖武昌、汉阳、汉口三个宪兵队。汉口陆军特务部受汉口日军司令部直接指挥,是武汉的实际政权机构。日军组织了军事管制委员会,把武汉三镇划分为军事区、租界区和难民区。难民区四周围着铁丝网,只留了几个有日本宪兵站岗的出口,对进出的居民实行验证搜身。日军对武汉的管理十分严格。只有在武汉的常住人口才有可能被颁发一本所谓的“安居证”,如果是逃难来的外地人连想都不用想。居民每天要将“安居证”带在身上以备抽查。日军在武汉很多要道都设置检查的关卡,没有“安居证”的人随时有可能被抓。

哦!尹朴修这才恍然大悟,根本没想到武汉的敌情竟然如此严重。难怪史东陵起先要说“没有一点把握”的话了。

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究竟是日军的哪个部门抓了两个盟军飞行员,我们还一无所知。要弄清楚这个情报,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史东陵心情沉重地说。

尹朴修再次向史东陵道歉、检讨,这回的态度非常真诚。史东陵叫他不必太客气,接下来就谈了他的打算。史东陵问尹朴修,他和孙小姐能不能说一点外语?尹朴修说,他俩能说点英语,尤其是孙小姐,还能进行一般的英语口译。史东陵一听,脸上有了笑容,说,这下就好办多了。汉口江滩不是有英租界吗?我马上叫人,给你和孙小姐一人弄一本英租界的“安居证”。你明天上午在宜昌港接到孙小姐后,马上到宜昌的“留真大相馆”去拍单人照,那个相馆有我的人,晚上你再去相馆跑一趟,你就可以拿到你和孙小姐的汉口英租界的“安居证”了,证件当然是假的,但绝对可以以假乱真。然后,你二人再乘轮船返回武汉,我会在汉口港的出口派人接应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