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游行抗议(第4/5页)
这样的角色根本不配活下去!
“你也看到那篇评论文章了?”见她默默流泪,她身边的一位女士递过来一张手帕,“真可怕啊,不是吗?这位评论家说得太一针见血了,我从没有想过《拉维妮娅》还有这一层含义,但回想一遍,它居然完美符合这位评论家的理论,简直让我不寒而栗了。”
谁能想到,一本看似普通的——好吧,也不是很普通,至少在挑动愤怒来看并不普通——小说,居然隐藏着这样的心理知识?这背后的心理操控,简直把读者的情感和思维都操控了一遍,原来,这就是《拉维妮娅》的真实意义。
“这位作者,到底是有意这么设计的情节?还是无意中设计的?”这个问题盘旋在所有看过评论文章的读者心头,如果是前者,“那真不敢想作者经历了什么。”如果是后者——应该不会是后者吧?这看起来就是精心设计的。
与此同时,坎贝尔家里,午餐后的爱德华也看到了这篇文章,不禁诧异地看了眼自己那正在埋头干饭的妹妹,开始反思自己——我曾经对妹妹忽冷忽热过吗?还是珍妮?母亲?父亲?都没有啊,难不成是伯克利?那看着也不像啊,毕竟艾琳娜和伯克利每次相处他都在一边盯着,可以打包票,伯克利一直都很热情,根本没有冷漠过。
那真是奇了怪了,她上哪去获得设计这样故事的灵感?
这篇剖析埃德蒙和拉维妮娅感情模式的文章,无疑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可以说,人们第一次发现,原来还有那么坏的角色,埃德蒙的形象,不再是单纯的“花花公子”,而是一个控制和操纵他人情感的恶魔,这种对人类心理的深刻剖析让读者们彻底震惊了。
许多人在文章的启发下,重新审视了这本书。最初只是一些情感共鸣,而如今,讨论的焦点已经从“爱情”转向了“权力”与“操控”。埃德蒙的形象,瞬间成为了“冷漠伴侣”的代名词。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这种“冷漠伴侣”现象的普遍性。许多人开始反思自己的关系,回顾过往是否曾经经历过类似的情感操控,是否曾在无意中成为过别人情感上的“操控者”。
虽然《拉维妮娅》已经非常有名气了,但这一次,人们诧异地发现,他们对这本书还知之甚少。
与读者们对故事和作者越发推崇相反的是,要求埃德蒙接受法律惩罚的呼声越演越烈。
这么一个狡猾、恶毒、将自己的妻子玩弄于股掌之间的男人,彻底激起了民愤,除了“让埃德蒙去死”俱乐部,又随后涌现了一小批小型俱乐部,比如说“惩罚埃德蒙”俱乐部。
这个俱乐部的成员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通过创作同人作品,安排埃德蒙遭受最为严酷的惩罚。在这些作品中,埃德蒙有时被流放到荒岛,靠双手劳动挣扎求生;有时被迫忍受各种肉~体折磨,最终彻底崩溃;有时,在故事的高潮处,他被直接处死,迎来“应得的结局”。
俱乐部会定期举办集会,成员们会朗读这些作品并展开激烈的讨论,讨论内容往往集中在“最符合公义的惩罚方式”上。毫无疑问,每个人心中对埃德蒙的惩罚方式已经有了统一的认识——那就是绞刑。
除了创作同人作品,还有人组织“虚拟法庭”,将埃德蒙作为“被告”公开审判,用剧场的形式重现故事情节,指控埃德蒙的“罪行”,也就是操控感情、抛弃拉维妮娅、直接导致拉维妮娅的死亡,由观众作为陪审团投票决定埃德蒙的命运,尽管这一过程看似正式,甚至严谨,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埃德蒙几乎没有任何逃脱的可能。无论审判多么正式,结果始终不变——他将被处以绞刑。
有一位曾经是律师的议员在演讲的时候,还有记者采访他对埃德蒙刑罚的看法,而这位议员显然没有放弃他的专业知识,“埃德蒙的行为,无论是在道德上还是法律上,都是极其可耻的,是的,我认为他犯下了谋杀罪,他应该被送上绞刑架!”
第二天早晨,小报的头条上赫然写着:“议员直言:埃德蒙应被判谋杀,处以绞刑!”
在这样的声势下,当请愿游行这天来临,卢恩顿的街头顿时变得人声鼎沸,街道两旁挤满了观看的人群,游行队伍举起了“绞死埃德蒙”的标语,挥舞着长长的旗帜,上面写着“为拉维妮娅复仇!”和“让罪犯付出代价!”
而在队伍的中央,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巨大的“绞刑架”模型,它的顶部挂着一张纸板,上面画着埃德蒙,他的长相画得相当英俊,非常符合小说里的形象,但是上面沾上了一些泥土和菜叶——可能是被愤怒的围观群众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