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第11/13页)

“秦市长,我虽然没有直接跟过您,可对您的人品、学识、能力一直非常敬佩。现在我要下去任职了,希望得到您的批评指教。”黄一平语气谦和,态度诚恳,刻意只在沙发上搁了半个屁股,而且马上掏出了笔记本,拿出一副聆听教诲的架势。

“哈哈,一平客气了,我对你谈不上什么批评指教。别看我现在是个市长,其实也还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我这一生最大的不足和遗憾,就是没有像你一样做过秘书。别看我身边也有秘书,可毕竟用秘书和做秘书是两码事。你做秘书这些年,先是帮冯市长做过很多事,后来又为廖书记服务,做得都不错。有了这样丰富的经历,下去做个县委书记绰绰有余。怎么样,现在同冯市长还有联系吗?”秦众笑眯眯的样子,给人一种宽厚的感觉。可是,眼镜后边的双眸不时有寒光闪过,令黄一平感觉心底一颤。

秦众最后这个问号,驱动了黄一平大脑中所有的马达。是回答有联系,还是说没联系,这是一个两难却又不可回避的问题,而且还得马上回答,不能让对方感觉刻意、生硬、作假。

“有联系,前两天还到阳江看了冯市长哩。我每次遇到冯市长,他都希望我要好好向您学习,说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专家、学者型领导,综合素质出类拔萃。当然啦,提到做秘书,我还真得感谢冯市长,他本人从秘书成长起来,也是个非常严谨的领导,他教会我很多东西,包括怎样面对挫折、委屈。记得当初我跟他时,对他还有些误解,总觉得他对我这个秘书好像不太信任,相互之间有距离。现在回头看看,倒是感觉领导与秘书间保持一定距离,不仅不是什么坏事,而且有利于工作和个人的发展。”黄一平的一番话,经过了缜密思考,包含的信息量也很大。

他的这番话,看似模糊,实则清晰。通过这样的回答,至少传送出两个重要信息:冯开岭对你秦众,内心还是佩服的,足见论文抄袭之事不复影响。我黄一平同冯开岭之间如今有联系,过去有距离、甚至误解,他的很多事,我这个秘书并不知情。至于在秦众那里是否起到预期效果,黄一平也就无法顾及了。不过,黄一平离开时,秦众态度明显友善许多,拉着他的手握了又握,还让他有空常来坐。这让黄一平松了一口气。

于树奎那里,也需要重点拜访。

对黄一平来说,于树奎是自己的前任,过去因为廖志国与“三剑客”之间的矛盾,自己不得不参与进去,同于树奎有过种种斗法。所幸的是,在处理海北出租车事件时,他的角色扮演得不错,送给于树奎一份大礼。这次于树奎做了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人情账主要记在廖志国与卜国杰们身上,却也没有忘记自己这个牵线与背后帮忙者。即便如此,现在自己顶了他的位置,除了正常的工作交接,私下里理当也要有所交流。这种交流,说是彼此交底、托付也好,算做自己这个后来者向前辈请教也罢,总之是不能免除的一个程序。

于树奎是个爽快人,自然知道黄一平的心理,没等他开口道明来意,当即表态道:“一平老弟,你我相处多年,虽然中间有些波折,但那都是过去的事了,所谓不打不相识嘛。别的不谈,单说这次你对我的帮助,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表达的,客气话我也就不放在嘴上。平心而论,老哥我在官场也就三五年光景了,你今后的路还长,助你一臂之力是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你马上到海北任职,很大的忙我可能帮不上,但有几点我可以保证做到:第一,处理海北的事情,哪怕就是天大的事,不仅不要顾忌我于树奎,而且完全可以拿我做垫脚石、挡箭牌;第二,所有海北的干部,再也没有于树奎任何亲信、对头,凡是打着我旗号捣乱的干部,你尽管先拿他开刀,一切皆可借我的名义;第三,不管遇到什么难题,只要信得过老哥,保证随叫随到,冲在第一线为你撑腰打气。这个,就算是你我之间的约法三章,如何?”

黄一平听了,知道什么也不用多说了,当即真诚地上前紧紧拥抱了于树奎。他觉得,廖志国看人用人着实老到,这个性格刚烈的于树奎,做为敌手时可恨得令人牙痒痒,作为盟友时又忠诚、可爱得出奇。由此可见,古代诸如关羽之类的忠勇之士,何以会被曹操那样的对手视为人杰,千方百计不惜代价争夺之,并非文学虚构。

有趣的是,黄一平在这种拜访过程中,不免会向有关领导请教同一个问题:下去做个县委书记,最重要的需要注意点什么?很多人的回答都涉及秘书二字,表面看大同小异,实质上含义却大相径庭——

“下去之后务必选个好秘书,像你一样足智多谋、虑事周密、办事周到的好秘书!”宣传部长马艳丽纯属有感而发。也难怪,她原来的秘书小郭下到海北任宣传部长后,一直没有物色到合适的秘书,感觉很不方便,时常要熬夜亲自写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