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第12/13页)

“秘书当到你这种境界,要是再放下去做几年县委书记,那我只能送你八个字:前途无量,如虎添翼!”政法委书记朱玉如是感叹并非假话,他在阳城常委里资格最老,对官场中事更有发言权。

“冯开岭、廖志国这些人真是幸运哪!能够遇到你这样优秀的秘书,是他们的造化,可惜我丁松就没有这种运气哟!”丁松说这话时,亲切地在黄一平背上拍了又拍。此前,他曾不止一次拿自己的秘书小吉与黄一平作比较,深感秘书对一位领导的极端重要性。

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何长来做过多年秘书,更是语出知己:“做秘书和做领导有很多不同。我的体会,做秘书时重在虑小谋细,事事皆需小心认真,做领导则需抓大放小,不宜事事皆太过较真;做秘书要不疑,甚至需要一点儿愚顽精神,做领导则应适当多疑,懂得灵活进退;做秘书须忠贞不渝跟定自己服务的领导,不论跟错跟对都不能反悔,而做领导则不宜如此死心眼,有时恰恰需要脚踩几条船,东方不亮西方亮。总之,秘书受制于人,处于守势,讲究以退为进。领导却是制人者,处于攻势,需学会在前进中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秘书做得像领导容易越位,犯了大忌,领导做得像秘书,也不会有什么大出息。”

从此类或真或假的感叹、赠言中,黄一平感觉自己十几年的秘书生涯,虽然算不上多么成功,至少还不是个失败者。能够得到现在这个结局,也算是画了个圆满的句号吧。

62

黄一平的任职公示到期。

其间,省市两级均没有接到任何举报之类,更没人公开发表反对意见。自此,他就可以正式走马上任了。

此前几天,黄一平除了马不停蹄拜访各路领导、前辈,同时也在接受各色人等的祝贺、送行,其形式则无一例外是酒席宴请,而且数度被灌得酩酊大醉。

本来,黄一平并不想参加那些宴席,感觉不过是些意义不大的程式化应酬,可是廖志国知道后却劝诫道:“这些应酬还是不要拒绝。人家现在祝贺也好、送行也罢,那是看得起你。别看你当了县委书记,在海北那一亩三分地上是个人物,可是在公众面前还得学会装孙子,否则几个人背后一嘀咕,就能形成三人市虎的效应。当秘书时可以清高孤傲,做了领导就得低调、谦和,哪怕假的也得硬装。”

黄一平知道,廖书记这是肺腑之言,完全是为自己好。

近些日子,廖书记的心情也和黄一平一样有些恋恋不舍,毕竟在一起朝夕相处五年多了,现在突然分开还是有点难过。廖志国曾经不止一次说过,既希望黄一平一直留在身边,又盼望黄一平尽快成长、成熟起来,尽量在他离开阳城之前站稳脚跟,日后才会有理想的发展。

廖志国的不舍,也传递给了大洋彼岸的苏婧婧。她几次深夜打来长途电话,既为黄一平的履新感觉高兴、表示祝贺,也为丈夫失去一个好帮手忧虑、难受,有两次甚至在电话那边抽泣不已。

感受着廖志国、苏婧婧夫妇的盛情,黄一平也是喜忧参半。他知道,不是所有秘书都能获得领导如此宠爱。对于一位秘书而言,此种殊荣并不亚于职务上的升迁与重用。

黄一平以县委书记身份首次亮相海北,是由市长秦众与组织部长于树奎亲自陪同,在海北召开了隆重的三级干部大会。会上,秦众、于树奎分别介绍了市委决定的背景与意图,给予黄一平非常高的评价。黄一平也做了简短发言,高调肯定前任于树奎的丰功伟绩,同时谦虚一番,顺便发表了基本的施政大纲,话语中多有“保持”、“继续”、“沿着”之类词句,一切无非是按照某种既定套路进行。

等到所有繁文缛节走过,黄一平这个县委书记便要开始正式视事,偌大一县的繁杂事务悉数堆到面前,等待他这个新官去应对与处置。当然啦,像所有从上级机关下去任职的官员一样,黄一平做的也是走读书记,多数时候早出晚归往返于阳城与海北之间。

这天,已经是黄一平到海北上班的第五天。

早晨,黄一平对着镜子看了又看,确认从着装到头发、胡子乃至鼻毛都打理得丝毫不差了,这才拎着公文包早早下楼。此前,他已经同县里的司机、秘书形成默契,车子每天早晨六点四十到楼下接他,路上大概四十五分钟,提前半个小时左右进到办公室。

头两天,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冯肖兵亲自随车来接,后来被黄一平坚决拒绝了。他早就想好,等到赴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换掉这个冯肖兵,倒也没有什么具体的理由,他就是一直不太喜欢这种太过八面玲珑的人。他希望周围的秘书班子里,要有多一些才学出众、敢于说真话之人,而少些阿谀奉承、唯唯诺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