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第7/10页)
苏婧婧在阳城的休养,全部由黄一平安排与协调。那些日子,他把主要精力花在苏婧婧身上,就连廖书记那里都很少顾及。当然,这也是廖志国本人的意思。
苏婧婧在阳城的饮食起居,有迎宾馆里的指定服务员负责。需要吃点什么特色的家常菜之类,宾馆完全按照她的要求制作。于丽丽、杨艳两位姐妹相约着来陪她聊天,有时三人也相携逛街。医疗方面,由第一人民医院仲院长亲自负责,测量血压、送药打针之类则由汪若虹来做。
苏婧婧住下后,黄一平吩咐宾馆方面切勿大肆声张,尽量缩小知情面。开始几天,苏婧婧在阳城的休养还算按部就班,外边知道的人少,打扰也少,每天的生活很有规律。可是,她本不是那种甘于寂寞之人,随着几次同于丽丽、杨艳外出逛街,很快就被人认了出来,不久大家都知道她的行踪了。这一来,马上就像捅了马蜂窝一般。
也难怪,廖志国在阳城五年,做了四年市长、一年书记,前些时候刚刚摆平了最大的反对派“三剑客”,此时在阳城政界的威信、声望正如日中天。更主要的是,三个多月之后,市、县两级皆要迎来五年一度的党委换届,人事格局将面临又一次重大组合。当此时节,该有多少人正如饥似渴地紧盯着廖志国,千方百计寻找机会接近。本来哩,这次苏老主席的逝世,对那些人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良机。按照中国社会的传统理念与风俗,遇到这种丧葬大事,一般人家都会借机大操大办,而作为主人不论地位多高、官职多大,来者皆客,客人为大,断不应伸手打人笑脸。因此,很多人准备了丰厚礼金,打算借人情往来的名义,完成一次感情上的铺垫。没想到,廖志国夫妇这次做得很决绝,说不收就坚决不收,有些人想悄悄行事或强行丢下,结果连机会都没有找到。因此,不少人从阳江回来后,一直很郁闷,也很苦恼,不知如何才能补了这一课。
苏婧婧突然现身阳城,并且就住在偏僻安静的迎宾馆后侧小楼,又打的是养病休息旗号,故而一下子让那些失望者复又大喜过望。
说也奇怪,官场上人对某些事物嗅觉特别灵敏。大概也就是苏婧婧住下的两三天之后吧,那幢原本清静的小楼突然热闹、忙碌起来。
阳城政界的那些官员,就像预先约定好了一般,虽然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却又绝少发生撞车现象。前来拜访苏婧婧的官员,基本都是前些时到苏老主席灵前祭拜过的人,官位较高者如市长秦众、政协主席丁松、副书记苗长林等,其余多数是机关各个委、办、局、院、行、社的领导,也有知名企业的负责人。下边县(市)、区各级官员更是林林总总,尤其海北几乎囊括了科、镇级以上干部。
这些人的拜访颇有规律。市里几大班子领导,一般都是夫妻双双相携而来,时间多在白天,即便晚上也多在七八点钟光景。这些人,皆是从宾馆正门大摇大摆而来,女人手捧花束或花篮,男人手里拎着营养品之类,一看就是光明正大探望病人的样子。此种探视,客人呆的时间稍长些,宾主不免谈笑风生,大抵还算是例行公事般的正常人情往来吧。可是,那些机关部门负责人及其等而下之的官员,情形就大为不同。这些人,大多是晚上八九点之后才来,而且时间愈是往后,官职往往愈低,与廖、苏夫妇之间的关系也愈陌生。他们进来,一般不走大门,而是从背后那扇小门悄然而入。来人也不带什么随从,更不拎鲜花、礼品之类,基本上是轻装简从、独来独往,身上大多穿件宽松风衣、夹克,或者提只上班用的公文包。这些人一般来去匆匆,同主人并无多话,有些似乎只是看了一眼就走。
那几天,廖志国照例很晚才回来,有时在外边应酬,有时则在办公室里批阅文件。看得出,他是有意避开那些前来探视的官员。不过,他也反复叮嘱黄一平:“婧姐那边的安全就交给你了,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黄一平掂得出廖志国话里分量,也知道拜访苏婧婧的人很多,内心不免矛盾,同时也非常警觉。回想前些年,苏婧婧的藏品交换发生地在阳江,居然还惹出那么多废话,差点坏了廖书记大事。现在到了阳城,来访者如此密集且鱼龙混杂,万一再让什么人钻了空子、抓住把柄,纰漏就大了。何况,越是离党代会时间迫近,越是应当提高警惕。可是矛盾归矛盾,警觉归警觉,他却既不能阻拦来访者,又不便在现场监控,更不能让场面失控。于是,他每天晚上都丢下廖志国,说是来陪婧姐聊天,其实哩,是将汽车悄悄停在院子角落的树丛中,密切监视从小门进来的每一位访客,以便一旦发现异常者,可以随时电话提醒苏婧婧。此举,他事先也同苏婧婧打了招呼:“一来是保证你在这里的安全,二来防止有人居心不良。”